后记¶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实在是非常的辛苦。这本书的底稿我至少重新写过了三四遍。“学习”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的材料複杂度与组织难度,甚至远超过我当初的预期。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把这本书磨出来了。
在写作这一本书当中,有很多困难,但支撑我写下去的强大动力是,我希望这本书出版以后,让所有的人类,从此学习不要再那麽辛苦了。
我是五岁学会认字的。从此我就变得非常爱看书,非常爱学习。因为“学习”那种豁然一通的感觉,实在太令人开心与上瘾了。
但是我在七岁之后,接受了学校教育以后,却变得很不开心。我开始感觉为什麽“学习”是药为别人而读。爲别人而读就算了,我自己甚至不知道我在读什麽东西,却要受到一堆莫名其妙的惩罚。
这种折磨一直到了我二十多岁工作了以后,才能挣脱。我一直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中间也自己研究了很多学习以及做笔记的方法。
更因为我是工程师,工程师学习编程技术要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同时,要把自己懂的技术,有效的传授给徒弟,挑战也是非常的大。
为了解决职业上的这些种种问题,我更开发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学习与教学框架。
这些材料与方法,就是本书内容的前身。
我在 2017 年开设一个线上编程学校“全栈营”,就是这套方法的集合体。我当时甚至有一个崭新的概念(陪伴式学习, 结伴式学习, 以及游戏关卡式设计)。因为 2017 以前的线上教学,甚至当时只有影片放映而已。但我一直不觉得线上教学只能做到这样(更重要的是只播放影片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很差,在一般领域的放弃度就已经很高了。在编程界甚至还会有跟著萤幕打错字结果莫名奇妙卡关的问题)。
于是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要移植线下带练的师徒模式,闯关互助模式,还有高效的自学激励模式以及游戏的心智模型到这个线上学校。这个学校成果很好,学成率至少有 70%(当时一班线上学成率只有 10%)。但当时这个学校毁誉参半,一方面大家不相信这套学习框架的效果有这麽好,一方面这样的格式是完全与当时的所有线上教学格式完全不同(我们的编程学校是採半文字教学、直拨答疑、线下互助会的方式),所以不被理解。
但我一直相信我当时的想法与设计是对的,这才是适合人类学习最高效的模式。也是最能提高参与率与学成率的模式。
后来,到了 2019 年,几乎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线上训练营,都“改版致敬”成这套方法了。
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一方面我是想把当时这个学校的 making of 与底层核心概念,opensource ( 开源 ) 出来。一方面是过了几年,我对人类心智有了更深的理解,想要把当年半误打误撞做出来的东西,拆解个透,并且更加科学化。
为此,我翻阅了无数本脑科学、教育理论、游戏设计方面的书,把学习的各各方面拆解到透,更是亲身学了许多套技能,反覆测试这套框架,然后才成了这本打造超人学习。
我一直相信学习是可以科学的、人不一定是只有 fixed mindset、学习应该是一件充满喜悦、快乐的事。
我也希望大家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能获得这本书带来的新快乐与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