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才大师不传的经验值轻松暴升秘籍¶
写到这裡,我想各位读者可能会刹时之间觉得资讯量有点庞大。
读完再写笔记,可能会整理不过来。
所以在这一章主要是一个缓衝区,让大家先中场休息,帮大家整理目前这本书上半场到现在的顺序方法。
- 列出自己面对这个领域所有的疑惑
- 找到大致上想要鑽研的方向,整理出一个“预”学习地图。
- 针对这些方向,找到“简短”且“快速”的解答(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书籍)
- 跟这些老师或者是书籍,先学作法。(可以跳过大多数内容,专注在找出作法,其馀不需理会)
- 找到作法之后,在短时间(下课完、看完书一週内)想办法找机会至少练 1-2 遍。
- 接著找到机会练习后续的 3-5 遍。只是这次你要将目标设定在下次一口气厉害十倍。
- 为了找到厉害十倍的解答,你就会更有动力,去把整个过程拆细,并且去深入瞭解背后的原理,并反覆多作几次,找到最好的参数。
- 当你找到这些参数后。你甚至会发现原先传统的流程是低效的,其实现代有更多方法与科技,可以帮助你设计一套崭新的流程,并且达到百倍的效果。
- 当你的进步速度开始赢过十人、百人、千人、万人时,自然就会达到超强自运转的境界。
用这个新流程的好处。主要是
- 这个过程是符合人类“自然”学习习惯的
- 是符合脑科学的
- 每一步都是足够让你完成,且产生确定感、成就感的
- 学习一个领域的路径可以变得很短
- 不容易走歪
- 可以再学习之前就计算出学习所需要的成本、时间
- 练几下就可以随便赢一堆人,被叫天才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甚至不需要刻意背东西。只需要不停的拆问题、凑答案而已。自然就可以得到高效率成果以及惊人的知识量。
甚至一点都不会感到辛苦。
玩著玩著就成大师了¶
我们迄今讲的方法,可能都会让读者非常的吃惊,完全颠覆自己对于学习的印象。
因为,我们从前的印象是,如果要变成一个大师。必须得“刻意练习”。而我们对于刻意练习的想像,甚至是联想到:
一个人独在深山,咬著牙练基本功,天天蹲马步,忍辱勤练十数年,最后一夕出山变大师。
所以,很多人内心虽然是想变大师。但是真要先蹲马步苦练十年吗?
不过虽然这麽多人想要变大师。却很少有人亲自去採访大师本人最后怎麽变成这麽厉害的。
但是,若真有人去採访大师。大师本人回答出的答案你可能也不相信:“鹅,就很好玩,连续玩几十年就变成这样了”。
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去看诸多大师的生平传记。每一个人都会跟你讲这种干话。
在我还没成为领域大师前,我本来也以为这些大师都在藏招,并满嘴干话。直到我也成了大师以后,别人也认为我也是在讲干话。
但说到底,很多领域的天才或大师。背后的确都经过千百次甚至上万次的练。只不过这个练,跟一般人想像的很不同,不是“苦练”而是“轻鬆练”。
大师本身是爱玩的“瘾”君子¶
我在“打造超人大脑”一书裡面,有略微提及关于习惯与成瘾这个主题。
人类绝大多数的行为,是靠大大小小的“习惯”堆叠而成。
“习惯”就是“过去”做过的决策与动作,重新放映。(其实也就是重複播放“程序性知识”)
为什麽人类的行为底层,要靠“习惯”堆砌呢?这是如果因为每一样事,不分大小都需要存取大脑记忆,呼叫大脑决策判断的话,大脑根本就忙不过来。
而肌肉存取的知识,存取是不用耗费能量的。也就是所谓的下意识。
关于打造“习惯”,认知心理学界归纳出一个公式:
Habit = Trigger -> Routine -> Reward
后来,我在研究游戏这个领域时,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
Addict = Trigger -> Action -> Dynamic Reward。
也就是“习惯”与“上瘾”本质上结构是一样的。
只是上瘾比“习惯”,最后的奖励是“变动”的。
人类不知道最后的奖励是大与小,所以会不断的去尝试。触发多巴胺不停的分泌。
导致成瘾者,完全停不下来。
所以你观察古今大师,几乎个个对他们的学问与技能,都是严重不正常的成瘾者。
只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巨大成就,且世人不知道这些惊人的技能是如何堆叠成的,所以只能假想是“苦”练而来。
谈心流与上瘾¶
相信你应该有听过这两个名词“心流”与“上瘾”。
让我们来看看“心流”的定义是什麽: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而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心流在学习界,往往指的是一个正面的词。指的是学习者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中,飞速学习。
而让我们再看看“上瘾”的定义:
“成瘾”(Addiction)系指人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 这种嗜好和习惯透过刺激中枢神经的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瘾”。至于“成瘾”则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覆渴求滥用某种物质或从事某种活动,虽然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
上瘾在学习界,往往指的是一个负面的词。指的是学生沉迷其中一项技能,导致其他技能都被荒废了。
但这两个名词在科学上。本质都是同样一件事。都是陷入对中枢神经的奖赏刺激系统循环,才会掉入了精神时光屋。
关于“心流”。匈牙利学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经写过一本书“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优体验心理学”。
“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优体验心理学”这个词,实在是很高的评价。
但为什麽家长看到“小孩”的成瘾,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我认为这就是因为目标设定的不同所导致的。
目标不同,战略也会不同。谈<<中国式家长>>这块游戏¶
2018 年,Steam 上有个新游戏“中国式家长”,这个游戏推出后瞬间就变得非常火爆。
游戏目的是让你扮演一个家长,教育自己的小孩,最后取得“游戏裡面的成功”。
每个玩家,刚玩到这游戏第一遍时,都会非常的震撼。
几乎社会上所有的成年人,本质上都是很痛恨自己的 K-12 教育时光的。尤甚者,痛恨自己的爸妈,从小对自己严苛,老是打断自己的爱好兴趣,要求学科平均发展,也要求科科一百分。搞得我们童年痛苦不堪。
我刚开始在玩这个游戏时,也是想要好好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我在游戏裡的“小孩”。快乐学习,只学他有兴趣的科目。
结果,我也被我自己在游戏裡面的行为吓到了。
因为,与我希望的相反,我下意识的在不断在这个游戏裡面刷分,跟其他家长比较,希望自己的小孩科科优秀高分。
游戏结束(18岁高考分发)时,我吓到了...
我刚刚在游戏裡干了什麽。不是说好快乐学习?尊重孩子发展,发展偏科吗?
原来我跟我恨的青少年时期的爸妈,竟然没什麽两样。
游戏结束后,我回想我为什麽会有这种不理智行为。
原来,是被游戏的目的所影响。
这个游戏的最终游戏(疑似)胜负是考上好的大学。
当你见到自己培养的小孩,没有考上北大清华,分数没有很高分,你会怅然若失,甚至怀疑自己哪个步骤作错了。
游戏裡面的学习成果,全部都是量化的数字能力。
为了考上最高的北大清华,你会发疯的想要将五大平均学科能力,科科都刷满时数,衝到最高分去。
好像一科的分数,比其他学科低,就是“不正常”。
我们痛恨父母在童年对我们做的一切。但是到头来,我们在对待游戏当中的角色时,竟然也是这麽毫不留情的刷分刷时数。
而且,甚至会在游戏裡的过年 PK 小游戏裡面,像斗神奇宝贝一样,想要与亲戚的小孩斗个你死我活,一定要刷到胜利为止。
这游戏引发的情感海啸过于剧烈,所以游戏推出后,在华人地区就取得巨大的传播口碑。
而这游戏最有趣的是,这游戏有英文版,但欧美玩家却表示无法理解平均刷科这样的玩法。还觉得将小孩当做神奇宝贝似的刷数值对战赛事很病态。
我玩了这游戏才理解到,为什麽这个社会上家长对于“上瘾”这件事非常的反感。
因为“上瘾偏科”这会破坏了基于原始游戏目的“考上名校”的最佳战略:刷平均高分。
但是考上名校表示能在社会上功成名就吗?未必,甚至完全相反。
因为成人世界需要的并不是平均人,而是职业能手。
让我们再回头看第一章提及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比较图
这解释为什麽社会上,那些大神、工匠、达人,全是偏科甚至辍学的上瘾魔人。而在学校裡面的学霸,却最后往往只是“普通人”。
“心流”与“成瘾”本质上说的是同样一件事。
但因为心流对学生学习加速了,取得飞速的学习效果,被称之为学习界圣杯境界。而学生对于某个电玩或学科成瘾了,导致所有的时间都耗在浪费对家长认定的最终成果(如:考上名校、考试测验)无意义的产出上,所以被视为学业荒废的元凶。
“成瘾”最终被污名化了。
为什麽我们最终成为了“平均人”¶
对于“喜欢的科目”“上瘾”的自发性煞车之影响。并不这麽简单。
我在传授编程的时候,有遇过几个学习能力不错的学生。但是很奇怪的,他们明明很聪明,但是最后却好像能力卡住。经过我深入询问,我发觉他们觉得编程真的很好玩,也觉得我编排的课程很过瘾,但是他们却对于学“编程”最后却“上瘾”这件事,感到很恐惧(而且是说不出来的原因)。所以当发现自己有成瘾烧时间迹象时,就嘎然而止。
我在台湾 Facebook 上长期追踪的一个美国网红“毕静翰”也提到过类似的事。他在台湾当老师八到九年来,大概问过一到两千人以上,“喜欢吃什麽?不喜欢吃什麽?”,然后他发现––––绝大部分台湾的人真的説不出来自己爱吃什麽,不爱吃什麽。
这后来就变成他的小游戏,每次遇到新的学生就花个 5 分钟,就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吃什麽。
结果他发现大部分的台湾人真的什麽都可以吃,就算不喜欢,在妈妈/阿嬷/老师/男女朋友的逼迫之下,完全无法坚持不吃,可能小时候有些自己的想法,但后来自己的 TASTE 被长辈给压死了,所以现在被他问,真会不知所措,因为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什麽,自己也不知道了!
当我们回首去看我们自己 15-18 岁的青春岁月时,无不被当时自己的智商、储备知识、韧性讚叹。能够使用複杂的英文与数学,对于自己喜欢的科目,有无限耐性循环去尝试。
我还记得当时我 15 岁时,因为不懂 Linux 原理,设定装错了。我能一天坐在那裡无限循环的重装十数遍,搞定了才罢休。12 岁为了在修改电玩游戏裡面的数值,缠著爸爸问 16 进位是什麽。为了学会改程式码,拿了个厚厚辞典拼了命的查网页上的英文生字是什麽,想尽办法搞懂文章的意思(当时还没有 Google 翻译)。
为什麽我们长大了却不这麽做呢?甚至下意识恐惧追求并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学问裡面。
这是因为,K-12教育告诉你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兴趣学科,并且高度投注其中,会被打压、会被威胁生存(爸妈会把你喜欢的东西扔掉,跟你说不读书滚出家门。)
最后,你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你也没有讨厌的东西。
而且你也不敢喜欢“探索”与“沉浸”在某个喜欢的东西裡,因为潜意识告诉你,那会威胁到自己生存。
所以,无数人出了校门以后,变成了一个平均人。
我们身为人类,本身有一套自动升级机制(对于喜欢的技能,能够越练越熟,越练越快,还开启精神时光屋模式)。只是被这套教育体系,强制性的关掉了。
打造超人学习这本书,说穿的没有想要教你什麽新型的学习法。光是摆脱学校教育的精神污染,走回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就能够让你突飞猛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