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篇(2) 如何听会一门课¶
上在上面一章,我们谈的是跟好老师,学套路、学框架。
但问题是,有时候你想学的课
- 不是专教套路的工作坊
- 领域太新、只有个人经验分享
- 老师只懂用演讲的方式传授知识
那要怎麽办?
这也是日常我们上课时,最常碰到的情形。而上到这种课,通常会很头痛:
- 老师上课就很枯燥
- 老师上课讲的多数内容我听不懂
- 老师上课讲的多数不是我要听的
- 老师上课板书我来不及抄,到底是要专心听还是写笔记
- 写了笔记我回家整理的时候,发现自己看不懂。过不久还是最后整个忘掉。
- 回家我没有时间作笔记。最后上了什麽我根本忘记。
这些状况要怎麽破解?
秘诀 1:带著问题去听课¶
一个课程为什麽你会觉得枯燥。通常有两个原因:
(1) 老师真的不会教,有节奏、讲述方式、内容精华度问题
(2) 教的不是你想要用的东西,你的目标、程度与课程不匹配
而且,课程多半不能快转。上课前几十分钟,也是我们学习动机最高的几十分钟,都听不到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觉得自己上课已经迷失了方向,就会很容易睡著。
所以,上课想睡真不是你的错。
但即便如此,我们交了钱上课还是想要有所获,有没有什麽方法让上这种课更省力。
有。方法就是“带著问题”去上课。这也是我们为什麽要在最前面的章节,强调制造一张自己的学习“预”地图。
所谓的上课“预习”,不是先翻阅教材。而是先准备一张自己针对这个领域,非常想要知道的问题列表。
如果老师上课前十分钟开始让你感觉枯燥,那麽你就可以开始拿出这张问题列表清单出来,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
意思就是你可以开始放空(不要管老师想上什麽),专注在自己想学什麽,在剩下的时间好好挖宝。
我们深受教育裡的被动学习之害,常常要以为要保持礼貌,不管老师上课品质如何,忍著听完整堂课,不管如何,总会有所收穫。这其实是错误的。
其实,当你前十分钟二十分钟,已经开始在不爽时,后面是绝对无法保持敏锐的注意力去捕捉你本来要学的东西了,以致于在下课时,甚至会产生有“我今天一天到底来干什麽”的愤怒之感。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放弃按照老师的节奏,专注在解决“自己今天来上课,到底想要解决什麽问题”。专注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好。
秘诀 2 :提高回本率¶
不只是课程该这麽做。甚至参加研讨会,你也该这麽做。
我们人类非常奇怪,常常对上课听演讲,往往抱持著一个诡异的期望心态。就是期待课程是完美的、有趣的、能学到知识的、能立即派上用场的。
虽然这是我们的期待。但你会发现现实世界可能不是这样,事实上,若你回想过去的上课经历,你大概会发现之前上过的课 80% 都不是这样的:老师上课技巧烂、课程无聊、我都听不懂、上完课学不到东西。
这背后的因素非常非常非常的多。从老师上课技巧、课程目标错误、课程内容与学生程度不匹配、洋洋洒洒十几项都有可能。
重点是,一个人上到“你认为”的完美好课的机率太低了。为你量身打造的课,真的很难出现。
所以与其一直追求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如将重点放在“自己到底要解决什麽问题”之上。
我刚当程式设计师,第一次去参加技术研讨会很兴奋。但后来参加几次后,对研讨会就有点冷却了。因为去技术研讨会,当然可以学到很前研的技术。但是过程却痛苦不堪。
原因是这些前辈有的写程式技术是很厉害。但投影片编排与演讲技术真的是惨不忍睹,有时候真的上面技术很厉害,我们却听得很痛苦。只好能学什麽技巧就赶紧片段的抄回家,下课能堵到讲者再去求教。
这还是一天的研讨会。有时候研讨会是三天,有几十场演讲,甚至一天是多轨的。多轨的研讨会,浓度高、但呈现技术不佳还可以接受。遇到水演讲,那就会超干。但是,有时候自己还是会抱持著一厢情愿想法,想办法听完,试著从裡面捞一点能用的。
毕竟自己旅费都花这麽多,千里迢迢飞去听了。
后来我发现这样真的是不行。因为有时候会出现千里迢迢飞去,结果一场 10 个演讲只有 3 个能听的演讲结果。
我回去以后检讨为什麽会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形。结果后来发现其实世界的常态就是这样。(有可能你技术水平上升了听不了简单的,有可能那些很厉害的讲者,锻鍊到一定程度退休了。有可能研讨会收 Talk 标准下降等等。)
如果我还用 10 个一定要中 10 个的思维,去看待研讨会听课,那麽一定会整到自己。
现实如果是已经听 10 个中 3 个这麽低的胜率。我要如何提高旅费回本率?
所以后来我出席技术研讨会,就有一套自己的听讲方式。
- 我只带著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听,有听到重点就记下来。反正这些程式设计师都是开源魔人,投影片一定上网。所以听不懂来不及理解的就下载投影片,慢慢看他上面写的内容就好了。如果觉得内容根本是垃圾或完全听不懂,直接走人去大厅找人聊天就好了。
- 如果投影片上没有你要知道的问题。结束后找到讲者攀谈,直接问他就可以了。程式设计师都很渴望人家理解他的神蹟,只要捧他两句,什麽问题多半都有解答。甚至他还会热心的要求你留下 email,过几天把答案或答案寄给你。
也因为这个时代,多半技术研讨会都有录影,并公开上网。
所以在参加技术研讨会时,我很习惯只 focus 在自己有可能找到答案的 Talk,以及有可能是答案的章节裡,专心做笔记与总结。然后听完直接去找讲者釐清自己的疑惑。
甚至有时候,我去研讨会只会参加研讨会裡面附设的“工作坊”,因为演讲有录影,工作坊没有录影。这些工作坊可能是有时候散落在全美各地开的,为了打广告或帮助社群,集中在大会期间办一场,所以我反而会趁这个机会好好进补这些程序性知识。
无聊 Talk 可以直接跷课或睡觉¶
那你可能会想问,遇到真的没什麽重点又让人痛苦的演讲怎麽办。我的答案是会直接睡觉或跷课。大多数人会以为这样好浪费钱,不是已经花了高价旅费过来了吗?不听完所有演讲不是很可惜吗?
我的观点是,跨时区上课已经很累了。注意力大幅折损,我要讲宝贵的专注力留给那些值得我花精力的。没必要死撑让自己难受。
在参加研讨会或上课时多交朋友¶
又或者,你可以在这些无聊 TALK 裡面交朋友。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标题很厉害,但是内容很烂的演讲。内容很烂有可能是讲者讲太浅,又或者讲错重点,又或者内容结构表达有问题。
但是别担心,你还是可以废物利用这堂课。因为,会来上课的同学一定大多数都是跟你对这个主题也一样有兴趣的人。甚至可能还有比台上讲者厉害的多的讲者。
你应该花时间认识裡面的人,讨论也好,私下吐槽讲者也可以。反而你还可以收穫比上课还多的内容。
方法 2: 录下 Talk 研读逐字稿并摘要重点¶
这个方法,是近几年科技开始能跟上。这个时代有录音笔,还有付费的人工语音整理辨识。
我们之所以听讲述容易累,主要有几个原因:
- 讲述法传出来的是声音,大脑接收到声音并且转成可以理解的概念,非常耗能量
- 理解并且转录整合到自己的经验与记忆裡面,更加耗能量
- 声音是线性的,所以当老师自顾自的分享自己经验时,其实你无法掌握他要讲什麽内容,并且不知道与自己的目的是否相关。所以如果老师的开场 15 分钟并不精彩,听众的注意力与 CPU 可能就会因为空转而转移到其他的注意力上了。
也因为讲述法,老师是否开场精彩,以及讲述的内容是否切和听众所知,非常赌运气。
所以遇上这样的情形,我多半会将整场 Talk 录音,回家付费转成文字稿。
并且使用“极速读书法”(见打造超人大脑一书,本方法在此书裡面不重新叙述)摘出我想要知道的重点,重做笔记。
我知道自己在研读文字内容的记忆与效率,是远超过用声音的。
而且在文字上研读,比起听声音。文字可以做到语音内容无法快速做到的“前进”、“后退”、“搜寻”。
所以我非常习惯再上现场课、网课时,将这些课程“文字化”。
再用极速读书法,学习一遍,摘要出重点。
重要关键:中场休息时整理笔记,当天结束前转述¶
也因为我读过艾宾豪斯的理论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我深知,记忆就像水果一样,不赶紧採下来做防腐保存,就会腐化消失了。
所以,我在参加研讨会时,每个小时都会整理一次笔记。把该场记下的重点重新顺一遍。
并且在中午或晚上时,至少各开一次直播,直接叙述我当天的心得。
开直播的好处是:
- 我知道镜头对面是真人,我会以向教一般人的口吻,试图以我理解的,对方也听的懂得方式,重新连起我在演讲裡面学到的东西,进行叙述讲解。这等于是第一次深刻的“複习”。
- 重写、重新笔记速度本身很慢,也很耗时。如果我中场整理的方式的是笔记而非进行直播。恐怕就会耗掉太多脑力。接下来其他场次的听讲,我就没有注意力了。所以这个动作,我通常是回到饭店以后或者活动结束后隔天,才会做。
- 直播通常有录影。所以等于是我当场的一个语音快速笔记。我后面要是整理笔记的话,可以直接将录影转成文字,整理笔记更快。而且这次的笔记整理,就算是第二次深刻的“複习”。
然后,我回到饭店后,如果还没睡。我一定尽量在当天直接整理整天的笔记,不管是用文字写,或者是又再开一次直播整理。
所以,参加一个研讨会,我当天就至少会进行记忆摘要与整理至少两次了。
这样一週内我要发博客或长篇笔记时,基本上我还能记得非常非常多的细节。而且有些课,经过我这样整理,基本上很多关键概念,就从此再也很难忘掉了。
重新创作:做出自己的新框架,甚至多用几遍¶
这个方法虽然有效,但是留下来的多半是“事实”与“概念”性的知识。
时间久了,我还是会忘掉裡面大半的内容,我能记得的,可能也多半只是记得要用哪些关键字,重新在我外部的储存空间(博客、FB 心得文、私人笔记软体)上重新找到。
所以要变成我的技能的一部份。
我通常会摸索将这些知识,做成一套小框架套路。
直接应用。甚至多用几遍。
我做过最变态的事蹟,莫过于自己挣扎摸索出极速写书法的第一版的时候(当时刚把写书速度从半年一本,提升到一个月一本的速度)。于是我做了一个变态的举动,我在写完这本书以后以内短短的时间,又重新用这个框架,用一个礼拜写了一本新书。
来验证我自己“理论”的可行性,以及熟练我自己发明的这套框架的流程与底层原理。
初听可能会觉得我这种执著有点变态。
但事实上我在编程时,学东西、发明框架,也多半有类似的习惯。
在我在上过 Bob Pike 的课程,以及自己研读布鲁姆教学分类法,以及诸多认知心理学的书籍后,也是会将其中粹取的理论,在我原有的工作流程上运用,。创建新框架或融合旧框架,以确保我真的“取得”了这个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