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读书篇(4) 有效率利用碎片时间吸收书本资讯

前面我们讲了这麽多方法。但是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哪来的时间呢?

对阿,这套方法看起来貌似很有效。但身为一个上班族,更实际的是,我们哪抽的出来时间做这一套大系统呢?

光第一层筛书,可能就做不到了。

如果你有这个想法的话,其实就代表你的切入思维错了。

我们都以为,好好读一本书,需要抽出大块时间。

但其实,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个动作,而是四个动作。你需要切出四种不同的时间。

  1. 洗菜时间
  2. 切菜时间
  3. 吃饭 / 喝果汁时间
  4. 小便 / 大便时间

那我们什麽时候做这些事呢?

关于洗菜、切菜。你可以趁週末有空的时候,整理刚买进来的书(不管是电子化或者只是随手翻一翻)。这需要比较悠閒的心态,你可以这件事,看做是整理书柜这种家事,就会比较轻鬆愉快。

而吃饭、喝果汁呢。就可以挑比较有閒的下班后的一个晚上,花一个小时摘录金句。

而通常摘完一两本的金句之后,而神奇的大脑,可能就会在过几天,自己神奇的涌现归纳一些新想法。这时候你就可以发 FB。这种时刻我称为小便时刻。想法涌现时随时就 PO出来。(随地小便)

你也不用担心随时PO没时间整理。可以乾脆等週末的洗菜时间再一起收纳就好。

而大便呢,也不用强求,我认为大便还是需要一些技术的。你可以等小便蒐集多一点,自然就能积成一陀大便。

但重点是一定要进行小便、大便的动作。能排泄出来,才能算是真正有吸收进去。而且通常如果你能够大出来,就表示你已经把这件事记得比一般人牢固很多了。

小便、大便的技术

有些读者看到这裡,可能会有一点担心,小便与大便需要门槛。其实,真要说的话,我觉得小便门槛其实是非常低的。

a) 小便

关于小便。你可以使用一种 ORID 的模式。

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观察一件事、反思、吸收经验、最后行动的一种模式。任何人随时都可以做得出来。

1. O-“Objective”:观察外在客观、事实。了解客观事实的问句如下:

  • 看到了什麽?
  • 记得什麽?
  • 发生了什麽事?

2. R-“Reflective”:重视内在感受、反应。唤起情绪与感受的问句如下:

  • 有什麽地方让你很感动/惊讶/难过/开心?
  • 什麽是你觉得比较困难/容易/处理的?
  • 令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

3. I-“Interpretive”:诠释意义、价值、经验。寻找前述意义与价值的问句如下:

  • 为什麽这些让你很感动/惊讶/难过/开心?
  • 引发你想到了什麽?有什麽重要的领悟吗?
  • 对你而言,重要的意义是什麽?学到了什麽?

4. D-“Decisional”:找出决定、行动。找出决议和行动的问句如下:

  • 有什麽我们可以改变的地方?
  • 接下来的行动/计划会是什麽?
  • 还需要什麽资源或支持才能完成目标?
  • 未来你要如何应用?

b) 大便

而大便,我得承认这件事的确是就有一点门槛的。但我认为你平常也可以存一点小便与模版方便输出。

比如说我平常甚至就会有文件模版、课程模版,甚至还有写书模版。这就是为什麽我会有这麽变态的写作能力,甚至能有一两天就写成一本书的功力。

因为大便的确是需要功力的!大肠也是需要被锻鍊的阿!

再不济,你至少也要练成能够写一份演讲投影片(甚至不需要实际演讲)的功力吧!

许多人都以为读书完发表感想(小便)、甚至做一份投影片(大便),是困难的。这实际上是大家不知道这些动作都是要被分开做的。

即使超强消化系统如我,也是很难做到读完书马上输出大便的!

甚至很多人吃完东西,不用说大小便了,大脑甚至是会直接吐掉的。这也难怪乎大家老是抱怨学了以后很快就忘。何况用起来。

这实际是你没有被锻鍊过“读书肠胃”!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消化系统进食、摄取营养。

不过这也没有关係!因为 99.99% 的人类也不会这个方法,甚至不知道要这样做。你只要知道这套小便、大便方法,就已经赢过几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