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四章 科学练记忆,谈“记住”与“学会”

关于学习这件事,许多人最担心的是学习之后,“记不起来”怎麽办,特别是基础知识忘掉之后,搞得寸步难行。

也因此,市面上关于记忆术的文章一直很夯。

所谓的学习,我们到底在追求什麽?

学完的东西记不住,一下就忘记了。我们要如何加强这个技能呢?

在继续深入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要先聊另外一个话题。

关于学习,我们到底求的是什麽?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记住”与“学会”

但是,我认为很多人在学习这个主题上,把“记住”与“学会”两件事混淆了。

常见的认知是以为用大脑“记住”了以后,就“学会”了。

实际上这两个动作顺序却是相反的。

而正确的顺序是,人类应当是“学会”了才会“记住”,而“记住”的未必“学得会”,是吧。

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感觉有点绕。

让我再继续更深入叙述说明,这又必须从从长期记忆建构的原理开始讲起。

1. 大脑的记忆结构是网状搭建

我们常以为是记忆在大脑的构成是一点一点打上去,而大脑是一个容纳我们无限塞东西进去的大储物间。

但事实上大脑能够长期被记住的东西是一片“互连”“网”,你丢进去的资讯,会被黏在既有相关的网子上。或者是你经过刻意整理(笔记、领悟),将学到的东西组成一片自己的网子。

也就是说,最后:

  • 有逻辑能够理解的事情才容易被记得住
  • 有相关性的东西才会被记得住
  • 有结构的东西才会被记得住

所以,一件事情当下你不明白、没有相关资讯的网子可以黏附、事后又没有整理,那麽这个资讯瞬间就会被冲掉。

(这就是为什麽故事比理论更容易被记住。因为,故事是一个有趣且更完整有组织的结构。)

2. 肌肉也能记忆东西

再者,我们往往以为只有大脑可以记东西,但实际上,身体也能记东西。

所谓身体的感觉记忆,原理是身体执行动作时,会给神经纤维带来脉衝。而髓鞘质所谓的记忆神经迴路是电流脉衝传过神经纤维。髓鞘质是包裹在神经通路外侧的一层绝缘物质,当练习用到某部分神经通路时,这部分的髓鞘质就会生长起来。练习得越多,绝缘层越厚,通路中的信息传递速度就越快。这就是所谓的“肌肉记忆”的效果。

精确的来说,被用来记忆的东西并不是肌肉,而是神经束。你越练,身体上的电线,越练电线越粗,电线皮越厚。所以信号速度传的越快,而且越不容易被忘记。

3. 人脑会拼命遗忘

为什麽我们会忘记一些不久之前上过的课、读过的书内容。有两个原因:

(1) 资讯冲刷

这是因为你可以想像,输入人脑的是无穷无尽的一束资讯流,我们暂存这道资讯流的空间有限。你又可以把这比喻为机器的 Log(记录当日每一起发生事件,但是暂存区满了,就会按照时间把旧的资讯推掉,只留下最近的)。

如果我们不在还在暂存区暂放的时间,将裡面有用的资讯“整理”放回能够相对保存较久的储存空间,如大脑、神经束。

这些讯息就会被自动冲走

(2) 记忆失去连结

神经是网状连结。理论上当你把资料搬去这些储存较久的空间去存放时,保存时间可以比较久。但是,太久没存取,可能连往这一片的记忆的连结就断了。

你可能经历过一些类似情况。有一些技能或知识,某几年你真的很熟,但放在那裡很久没用了,需要回想一阵子才能挖回来,但一挖回来之后又能熟练使用了。

大脑的记忆冷藏时间只有一天

在讲记忆法的相关书籍,有一个概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经常被提起

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通过自己的实验提出。在这一实验中,艾宾浩斯使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通过记忆这些字母组合,并在一系列时间间隔后检查遗忘率,得到了这一曲线。

  • 20分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所以,通常研究记忆的学者。会希望我们读完书、上完课之后,要立刻複习,否则会容易忘记。

但其实只叙述“暂存区储存的时效问题”。

他们还少说了好几件事,如果你要把这些东西记起来:

  • ㄧ、首先第一件事,这些资讯必须要“你在乎”,“在乎”的意思表示与你当前目标相关。
  • 二、这些资讯要以一个网状结构才能储存。也就是
  • (1) 你能够理解当中的逻辑
  • (2) 可能用一个故事包裹著
  • (3) 这些资讯要与你的过去经历可以连结

所以,我们过去求学中,比较会教书,你也比较容易学会的老师,通常很会使用:故事、浅显比喻,甚至顺口溜。让你记得比较轻鬆。

我们将肌肉记忆的重要性低估了

学校教育有一个倾向,大大倾斜向“大脑记住”的重要性。至于“实验”“练习”课,这些课程,却容易被牺牲掉。

因为没有了“实验”“练习”课,学生也就没有办法体验到利用“实验”“练习”所带来的记忆美妙感。更甚至不知道“实验”、“练习”所带来的“肌肉记忆”的威力。

所以,多数人在这样长久的训练当中。会严重把“记住”与“学会”两件事混淆。以为“记住”过程就能够把一件事情学会了。实际上要“学会”一件事的标准,是重複操作一件事不失误。

但重複操作用的是肌肉不是大脑。而我更大胆的进一步说,把资讯记录在肌肉裡面,反而可以突破大脑记忆被冲刷掉的存鲜时间限制。

谈脑记忆与肌肉记忆

为什麽肌肉记忆可以远比大脑记忆更牢靠?

你是不是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不管你是什麽大学毕业的,在大学毕业前的课程,你几乎都忘光光还给老师了。但是,出社会以后学到的业务技能,大部分却蛮熟练的。记得很牢。

小时候喜欢的嗜好,比如说练跆拳道、踢足球、玩桌球、青年的时候组装电脑、玩射击游戏。长大后虽然会略微生疏,但手感通常却依然还在。

这是为什麽呢?

陈叙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

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失忆症患者 H.M.。

1953年,他受了一项实验性精神外科手术,切除左右脑的部分海马迴组织,企图减缓一直困扰他的癫痫。没想到手术后带来了无法想像的后果。这项手术造成他从此再也无法产生新的记忆。每天连跟谁说过话、吃过什麽都记不得。

不过对于 H.M. 的这项悲剧,却对人类来说是个很好的赠礼。他同意了让一位神经科学家,在之后的几十年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记忆的奥秘。

而针对 H.M. 最有趣的研究发现。他会忘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虽然失去了记忆能力,但是却不会失去技能能力。

神经科学家将 H.M. 失去的这种长期记忆称之为陈述性记忆。而 H.M. 记得的有关动作技巧的长期记忆,称之为非陈述性记忆

我“认为”这件事形容的并不精确。因为关于长期记忆,特别是“记忆”这个词,我们会认为,都储存在大脑裡。

事实上,若按照刻意练习加粗电线的理论。

我认为长期记忆的运作应该是如下图的:

关于“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被存在大脑裡,过了不久就被冲掉。

“程序性”知识则被存在神经裡面,被髓鞘质保护起来。

这才能解释为什麽我们会随著时间的衰退,会逐渐忘记陈述性记忆的知识。而练过的技能几乎很难忘记。

锻鍊系统1而非系统2

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说。但后面我会证明为什麽这个理论才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在丹尼尔‧康纳曼《快思慢想》这本书裡面,有个著名的系统1与系统2理论。

指出人脑的运作机制分为系统1与系统2。

  • 系统1代表是反射性直觉思考
  • 系统2代表的是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

而程序性知识储存调用的地方就是系统1,而概念、事实、元知识调用的地方在系统2。

在快思慢想裡面这本书裡面,指出了人类意识与行动,多由系统1直觉自动完成,系统2省电待机,只有在遇到难题与陌生环境时,系统2才会清醒改变决策。而系统2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快思慢想”一书,提到系统 2 拥有最后的决定权。这样的说法好像乍有道理。

但是身为工程师,我却觉得这样的说法非常不合“计算机”设计的逻辑。

这是因为系统1决策执行的速度大约是15ms左右,但是系统2的速度要到500ms以上。

如果将这种速度画为系统图,人类应该长的是这样:

我们身体是由一系列的快速的小型子程序自动运作。

学术界有一个理论,是人类应是理性人(特别是金融、经济学都以此为假设),但实际上这可能完全非事实。

因为如果人类是理性人。那这整个系统,决策应该是多数系统2主导。但在通讯执行速度上,系统2是完全干不过系统1的。

于是在当人类情绪上来时,整个人会呈现这样的状态,理智下线。

人类甚至在急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个现象:“说话不过大脑”。

所以比较合理的情形,应该是:

人类平时都是以一个待机模式在运转,通常是遇到过去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时,才会呼叫系统2出来搜寻判断可能解决的方法。

但所谓的理性,也只是慢下来,去搜寻过去可以快速解决的方案。

而人类本质上是一连串的无意识快速系统叠加组成,所以我们平时执行任务的时候。其实是由无数的系统1叠加串连组成结果。

当我们在讲人类多数是使用系统1在自动执行,系统2平常是在睡觉时。图其实是比较像这样的:

系统2根本不是主驾座位的那个人,而是在副座看到人家开车却误以为是自己开车。当遇到问题,才去踩1的煞车。

当我们讲刻意练习时,却很常会容易以为我们要练的是系统2。

事实上,我们却应该练的是系统1。

刻意练习的对象应该是程序性知识优先并写进系统1

在几年前,很多被传统教育荼毒的人,听到肌肉式学习这个字还会讪笑。觉得是义和团式的学习法。

实际上这个切入角度却是最科学无比的,而且反而容易深植持久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由无数的小型子程序接续运行。甚至人体还会不断让子程序的回路,长得更健壮,分泌物质让回路保护层更厚。

所以在学习策略上。最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学习程序性知识为主架构(骨头),练习熟练后(且不容易忘),再吸收事实知识(做为肌肉)补充。

套用回来一般技能学习拜师的场景,就是:

  1. 先跟老师不明就理的学习基础常见的流程
  2. 当场做出成果后。回家短时间练三遍也重制成果三遍
  3. 再针对你不懂的部分去补充基本知识。

而不是去背什麽一大堆名词,最后再自己乱组句子,最后说不出一具完整的话。

因为,做为一个初学者,你是根本无法从事实性知识(名字)倒推出常见的基础流程(句子结构)与必要的有限正确知识(该在什麽场景使用,细微的语气以及界系词)的。

所以,我才会反覆的强调先习“流程性”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