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手都在使用的刻意练习四步法¶
坊间有一本畅销的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主要的理论是,所谓的高手,并不是靠天分,而是这些高手,都有刻意练习的习惯。才让他们能够登峰造极。
而作者甚至还提到:光有训练的“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兼具训练的“质”,能够掌握“有效率的训练方式”的一方,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这番话实在非常有道理。但是也非常没意思。因为
- 什麽是“质”?
- 什麽是“有效率的训练”?
- “量”又是多少?
而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上,在]“第七章 — 迈向非凡的路线图”,又提到了关键的三个步骤:
- 产生兴趣
- 变的认真
- 全心投入
这三个步骤也非常有道理。但是你还是感到这是废话。
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只有普通兴趣,更不知道要如何逼自己变得认真,甚至全心投入要花多少时间?
所以,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都会觉得“刻意练习”这本书提出的“概念”很有道理。但是看完不知道“怎麽做”,最后就乾脆算了!
刻意练习的真正步骤、以及持续关键¶
这是因为,诸如刻意练习这样主题的书,叙述的都是“结果”。
这些作者,几乎都不是“高手”出身,要马只是“行为”研究团队。他们只是看到高手的成长过程都有这样的“特徵”,所以就以为这些要素才是关键。
但说到底,他们始终不知道:
- “有质量的刻意练习”如何做?
- 如何著了魔的自我锻鍊,直至高手境界。
- 通往高手路径背后相关的大脑科学原理
所以,你在看这些学习书时,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Step 1: 先学习程序性知识¶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反覆的强调先学“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先学程序性知识(流程)实在有非常大的好处。
- 流程骨架是利用可以记得很牢不容易忘记的“肌肉”去学习,如果用“大脑”去学习,非常容易被冲刷掉。
- 而基于一个流程骨架,是有一个模糊但有确定性的过程。人类喜欢“有确定性”的结果。
- 基于这个“有确定性”的过程,相关的细碎知识,可以容易被黏附在上面,以相关性形成一个记忆网。
- 所以先学程序性知识、后学“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可以说是绝搭。利用一个可以记很牢的载体(肌肉神经束),让记忆体(大脑)可以网状的黏结储存记忆。
但是,如果你是用相反顺序倒过来学起来就很慢了.....
Step 2: 在学完之后快速的练习练几遍¶
因为人类的记忆有时效性。如果只是短暂的比画一遍,这些神经束并不会被保护起来。
甚至,要是只是进行一次的练习,然后拖了很久才进行第二遍的练习(比如说两週后、一个月后),甚至会开始漏步骤。
而如果是事实性或概念性的知识更惨。这些知识是被储存在大脑之内的,所以意味著它们的过期时间会更短。可能上完课或看完书两三天之内就会被冲刷掉了。
所以其真正的关键是学完之后,很快的就要去练过几遍流程,并搞懂最关键的几处概念性知识。
Step 3:重複的练习,并调整当中的参数¶
人类都具有镜相神经元学习功能,所以这就代表著我们看过别人示范一遍,就能大概複制出粗略的流程。
但是这并不意味著:
- 我们在自己做一遍时,可以第一次就複制出完美的成果
- 我们自己在做后续几次练习时,就能随心驾驭的整套流程,做出高水准的成果
我们很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些有达到目的,但结果有些歪七扭八。
有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新手运”。通常这是形容有些白纸新手,第一次尝试学习某个技能,结果就非常的惊人。而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
- 新手战战兢兢,所以老师说什麽就做什麽。而老师教的都是他自己已经练过无数次调整出来的完美结果,所以第一次的效果当然很好。
- 这个老师非常厉害,预先知道新手会在哪裡跌跤,所以把坑都先填了。所以新手走过的是一条无坑之路,自然会以为自己是领域天才。而前辈是白痴,要花那麽多时间才练到这种地步。(这也是为什麽有些新手,会以为很多东西,自己学过一遍就“会”,然后觉得自己不需要“练”了。这种情形多半是因为是老师厉害而不是学生厉害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要说“学会”,最后还要达到一个境界,叫“稳定输出”。也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够使出来,并且至少要有 80 分的效果。
这其实没有什麽捷径,靠的就是反覆重做。但这不代表是重複做一个无聊的动作,而是你必须要追求这次必须要比上次快两倍的速度,或两倍以上的效益、成果。
听了你会觉得这标准好像有点高,但是这个“高”标准,会为你在学习过程中启动一个强烈动机,为了追求这个成果,你就会有动机去瞭解去尝试,究竟要改动流程内哪个变因,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你可能会觉得没事回家要练习好几遍,有点懒。但这裡我可能告诉你一个数据,根据我与一些教师朋友的非正式统计: 100 个人大概学完一个技能,会回去练习一遍的大概只有 10 个人。会去练第二遍的大概只有 1 个。所以你练两遍以上,大概就能快 4 倍且赢大概 99 个人了。
而且,以外行人纯白纸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能比人快四倍且赢 99 个同学,你无疑就已经是个“高手”了。
现在这样听起来比较有动力吧!
Step 4: 以十倍百倍速度为目标,去拆解流程并重组¶
但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高手,练一遍还不够。你可能要练至少 5-10 遍、甚至 20遍、甚至上 100 遍。
听到这裡,各位读者,可能甚至更懒了。
我们出社会这麽忙,哪来的美国时间去练那麽多遍。这要是把兴趣当作职业,才比较有可能吧?不然正常人怎麽可能去一直做那麽多遍。
我这裡提供个偷吃步学习法:
在练过两三遍以 2 倍速度为目标的练习后。你要将目标放在一次快十倍。
当然,你会觉得这怎麽有可能。2 倍都有点困难了,怎麽快 10 倍。但我要跟你说,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我可以举我过去书中,两个曾经用过的例子。
(1) 从 30 天到 14 天,再到 1 天,再到 3 小时。
我过去曾在网路公司上班。当时公司有一个任务,是要重做整个服务的 Landing Page(就是首页,一眼就能让顾客知道我们商品的好处、愿景、背后的运作原理)。当时,整个团队都没有人做过,去抄其他公司的页面,又改的七歪八扭,最后,花了整个团队几乎 30 天,才把这整个页面做出来,业绩自然也大幅增长。
但是,我觉得如果下次要做一个“活动”,要搞 Landing Page 的话,如果也来个 30 天,这我可受不了。于是我就在思考有没有什麽加速的方法。
有了上次的成果,以及一些其他公司的范本。我发现这个 Landing Page 是可以被拆解的。Landing Page 由上到下可以被分为六大块。而且大多数有效的广告,都是类似结构设计的。
- 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好处
- 使用此服务的三大好处
- 叙述运作原理,或制作示意图、短影片
- 使用者见证或媒体报导
- CALL TO ACTION
- FAQ / 免费注册 / 退款保证(消除疑虑)
( i.e. 自从我出版“Growth Hack 这样做”“闪电式开发”二书,台湾坊间的产品页与公司页面几乎都已经开始都变成这种会让人家秒剁手的形式,不信你可以在 Facebook 上看看那些一页式广告的页面,是否都採取此类结构。)
发现了有这六大块模组以后。我发现有些模组,是直接用抄的。有些是只要用类似的结构,改写成自己的服务、商品叙述。就能够动了。
于是我们第二次做 Landing Page 的时间,就只花了 14 天时间。后来,我觉得花 14 天还是太久了,我想要研究 1 天之内就做出来的作法。但是关键卡在灵感与服务叙述上、我就去拆解这六大区块组成的背后原理以及基本元素,发现其实要能够批量生成灵感,只要先发问卷,问消费者三个问题:
- 当你用了,做了,学会 OOO,完成了什麽事后。你最想要达成什麽目标?
- 当你学会、买到、知道 OOO 后,你最想要做什麽事?
- 当你在做 OOO 时,你最讨厌的事情是什麽?
也就是 Why、What、How。当你蒐集到大约 50-100 条客户的回馈之后,基本上就有很多灵感可以填入模版了。
后来,我们甚至把这个流程压缩到一个人 3 小时之内可以把整个 Landing Page 骨架写完。
(详细步骤流程可见“闪电式开发”)
(2) 半年、一个月、7 天、1 天。
目前我已经出过很多本书。坦白说,写第一本书时,是我最痛苦的经历。因为想写的东西很多,自己却组织不出来。后来第一本书“Growth Hack 这样做”,还是使用我授课的投影片顺序,扩写成一本书,编辑还帮我进行大幅修饰,最后才得以出版。
但在出第二本书时,我就觉得这半年才能写一本书实在太折磨人了。不可能再重来一遍。于是我开始研究怎麽写书比较快。后来我就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我写书时,没有定义好目标人群,中间也没有骨干,最后写著写著就不知道去哪裡了。
于是,我就去研究要怎麽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如果要不走歪,那乾脆倒著写就不会走歪了。结果光这个倒著写的方法,就让我第二本书的写作时间,压缩到了一个月。
然后在我写第三本书时,我发现解决了写书七歪八扭的问题之后,继而发现写书最耗力气的是边想边写。如何加速这个流程呢?我发现其实我可以先用讲的先讲一遍,再拿讲述的逐字稿翻修阿。结果我就发现写书时间竟然可以压缩到 7 天以内。
发现这个结果的我实在太兴奋了。于是我更想挑战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是否可以 2 天写完一本书。我去拆解我过去的写作流程,然后写成攻略“极速写书法”,再按照著这个攻略写完,最后我用不可思议的时间,写完一本著作“远距工作这样做”。
https://github.com/xdite/speed-writing
而写的这麽快,不代表写的差。我后面的几本书,都是快速写成的,但它们都非常好看,也卖得不差。
高手过人之处,就在于找流程、练习、拆解、重新发明¶
上面这两个例子,并不是为了写来炫耀。而是想要让各位读者知道,有时候自己在学习时,将标准设的高一点,反而会促使你去把整个过程都拆解出来,研究解法。进而发现原有流程的不合理性、甚至 10 倍好的作法。
而你需要的练习时间与次数,会远比你想像少的很多(像我练到一天就写完书,也只花了四五次的练习)。而最后的成果,却是相当惊人的(比如一天就写完一本书,是原先的百倍速度快)。
不仅具备“练习的质量”,更是有效率的训练方式。而最后你会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