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的升级卡顿点在哪里?¶
看人家打桌游是非常有趣的事,有时候你在旁边围观,总会觉得场内这些玩家怎麽笨?怎麽不这麽这麽做就好了。
但事实上看人家玩是一回事,实际下去玩又是一回事。
玩桌游时,下场之前会想著我应该如何如何打出最佳战略,但是战情一紧张,加上每一桌玩家的风格都不一样。有时候你被场上的玩家影响,又或者是出于安全考量,只能下自己觉得最稳妥的决策。
我们知道要升级自己的演算法,但是事实上却做不到,其实也是类似的原因。
在这些桌游故事裡面。你会发现几个特徵:
- 每个人的决策大多是基于过去经验,本能下出的决策
- 每个人被周遭的环境影响很大,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决策性格
- 每个人被场上同桌的玩家影响很大,在某些桌有人显著的领先,其他人会不管自己的原先优势,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拷贝他人战略,最后却自乱阵脚。
那麽,最大的问题在哪裡?
一、我们到底要升级什麽?谈谈价值观¶
我想谈谈另外一款桌游:“卡坦岛”,这盒是开启我桌游人生的启蒙游戏,是一款策略游戏。
主要核心玩法是佔地生资源,盖建筑,每个玩家以不同策略得分,谁先取得最后的 10 分者赢。
我喜欢卡坦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卡坦岛是一个考验判断机率、策略佈局、口头交涉,最后还有一点靠运气成分的经典游戏。而且这个游戏我认为其实跟人生与创业很像。
游戏主要的玩法是,卡坦岛上生产了五种资源,分别是:麦、矿、木、砖、羊。
而这五种地形是随机分布的。游戏一开始,玩家必需要佔据两个资源的交界点作为最初基地,开始生产资源。而每块地形上又有数字,每个玩家进行动作前,必须先掷两颗骰子,骰到哪个点数,交界点的基地就可以取得资源。
因为骰子是有概率的,一般来说两个骰子组合:概率出现的大小顺序是 7 > 8=6 > 9= 5> 10 = 4> 11 =3 > 12 = 2。
游戏裡面,3矿2麦可以盖城堡。木砖麦羊可以盖房子。木砖盖路。麦矿羊可以抽发展卡。
交界点上若盖了房子拿1分。盖了城堡拿2分(资源也可以拿双份)。
数字是一开始摆盘时就决定好的。所以一开始玩家得观察场上资源地形,心中计算概率分佈。再决定自己起始机率。
但是,因为一个交界点只能放一个基地。放置基地又有先后顺序,所以即便你在心中已经算出哪个点会生很多资源,实际下子时你也未必排得到。只能选择次好的资源点作为机基地。
而你选择的居住地,会选择了你的打法。
游戏结束是 10 分。一开始大家只有 2 分。房子x1,城堡 x 2。但游戏裡面还有其他方式凑分。
比如说你可以抽发展卡,翻出三张骑士拿军王,有2分。或者是在游戏裡面盖出最长的路有2分。又或者是抽发展卡,发展卡一叠25张裡面有5张1分卡。
不管是什麽战略,哪位玩家先取得 10 分谁就得胜。
考验策略佈局¶
虽然每个玩家都可以在心中计算最佳位置。但是自己不一定拿得到。又或者是本场某些资源极度缺乏,那麽以基础建设的打法可能失效。最佳点也未必是红色 6,8 点的交界。所以必须临机改变策略。
而且,因为这个游戏裡面。是四个人分享一块大陆。游戏裡面,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自己自足。想要发展,多半要面临到拿自己手上的资源,去交换自己缺少的资源,才组得出想要的基地建设。
玩家可以选择以 4:1 的比例与银行交换。但是,如果玩家的势力范围内,有成功盖起三一港,就可以以 4:1 的比例与银行交换。又或者,势力范围裡面有某种资源的特殊二一港,就能以该种资源与银行进行 2:1 交换。
有的玩家,在牌局一开始,会计算出本场资源可能失衡。有时候就会去赌一下二一港,打快战。
考验交设计巧¶
然而,资源交换,也未必需要以这麽悬殊的比率与银行作交易。你也可以跟场上的玩家交换。但这就很讲究个人交涉能力。因为别的玩家未必想跟你交换。交涉能力也不限于劝说别人与你交换资源。你甚至可以劝说 A 不要跟 B 换。
游戏裡面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机制,掷到 7(两颗骰子最容易出现的组合)会出现强盗。掷 7 的玩家可以移动强盗旗子,强行佔领某块地形版图。而有强盗压制的版图,在强盗离开之前,资源产出为 0 。不仅如此,掷 7 的玩家,在进行第一次移动时,还可以抢劫在此版图上有势力一份资源。
所以,与强盗谈判不要抢自己而去抢他人也是一个功力。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策略¶
我非常喜欢这个游戏。而且这个游戏也是桌游世界裡面最经典的游戏。是因为这个游戏没有必胜的策略。一千个人来打有一千种不同的玩法战略。
因为这个游戏:第一是要看机率佈局,第二要看场上资源分布,再决定自己资源佈局。第三是靠谈判功力交易资源。
游戏建设路线通常是先盖路=>再盖房子 => 再盖城堡。但这是一般取胜的路径,但有时候资源短缺,这条路是行不通的。(麦矿丰富。但无砖木)
另外,因为这个游戏的资源产出是靠骰子。理论上在数学上 6,8 点是资源最丰富的点。但有可能出现整场游戏裡面不出 6,8 ,狂出3,9的情况,活活饿死你。
所以这个游戏裡面上是可以靠实力。但实际上也需要看运气并且灵机应变去调整。
而重点是,你无法去拷贝场上其他人战略去取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拷贝他人战略是不可能带你走到 10 分的。
听起来这个游戏也很像人生。
要看场上资源分布,决定自己策略,并且要跟他人交涉,还要看场上随机骰子风向调整打法。
这就带到了,这一章,我最想提的重点。你的核心战略,价值观又是什麽?
讲到升级,大家往往想知道的是拷贝战略,而不是挖掘价值观寻求自己最佳打法¶
如果我们将人比拟成一台电脑的话。其实每个人的硬体配置都是差不多的,
而每个人的差异就是底层算法,又叫做价值观。价值观是自己最擅长的技能+自己赖以行事的判断原则,核心打法。围绕著价值观,累积的经验,构筑了一个人的作业系统。
而人生就是不断的累积经历,提炼经验进系统,再微调演算法,并随机应变去适应周遭的环境。
但是当我们在提升级思维这个主题时,往往大家最为关心的点是,哪裡有攻略可以抄?而不是我擅长什麽,适合抄吗?
想想打卡坦,如果你只有木砖资源点。却想学隔壁的使用麦矿升级战法。那不就很搞笑吗?
再者,盲目拷贝他人战术。更不只有浪费天赋的问题。甚至还会事倍功半。
为什麽阿里巴巴录用人的原则是 价值观 > 学习能力 > 专业技能?¶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听过阿里巴巴录用员工的基本原则。其实蛮反直觉的。在一般职场上,是否录用一个人进团队,通常会考察三大方面: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价值观。
一般的创业公司,人力需求孔急,所以在录用人时,这三大能力优先排序是:专业技能 > 学习能力 > 价值观。
但是阿里巴巴,却与其他公司相反。阿里巴巴的排序能力是:价值观 > 学习能力 > 专业技能。
一开始我在看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时,会觉得这样的排序优先顺序很奇怪。
一般创业公司不是求人孔急吗?怎麽专业技能优先级会放最后。
后来我创业踢到几次铁板之后,才发现真要最先考核价值观。
因为,所谓公司,就是大家一起合作,把一件事情干成。当大家都往同样一个方向一起干时,速度会达到最高。
但是,如果一个团队,每个人对于前进的方向不一,甚至完全相反时,整个公司就会陷入内耗停滞不前。甚至员工的注意力,也会完全放在内部争斗上。这时候就完全无关于学习能力与专业技能了。因为即便这两个能力再强,也派不上用场。
反过来说,员工选择工作时,很多人优先考虑的是薪水高低与福利。而不是团队的业务领域与文化价值观。
才中了升级上的大坑。
人生第一个大坑在于挑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公司¶
为什麽我们在选择一份工作时,优先选择薪水高低与福利,是一个大坑呢?
这就还要再牵扯到另外一个关键点。时长。
我们我们在讲升级时,往往只谈注技巧、资讯。但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时长。
人的一天有 24 小时,iOS 或 Android 上的手机软体,通常是在睡觉时升级,而人的升级却是在醒著的时候升级。
扣掉睡觉的 8 小时,我们还剩 16 小时。这 16 小时又分为:
- 工作 8 小时
- 生活 8 小时
当你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你会发现自己上班只是敷衍老闆与同事,凡事只要 60 分就好。下班就猛打电动发洩情绪。最后下来好像什麽都没累积到。
当你选择一个价值观跟你不合的工作环境时,你会发现,光对付来自工作环境里的敌意就非常累了。还谈什麽升级呢?你觉得自己是系统裡面的一支程式,系统却把你当作是一支病毒。你还谈什麽升级,在公司累积经验呢?
人生的第二个大坑在于多数人用一份 30 年前的攻略玩现在的游戏¶
人生中的另外一个大坑,我认为是用 30 年前的旧攻略玩现在的新游戏。
在 2016 年,我曾经在 Facebook 发了一则贴文。这篇贴文有 1750 个分享。是我的贴文裡面最高转贴。
======
- 爸妈只是高等玩家,你不是他的,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
- 多数人,会对人生迷惘很正常,因为(爸妈强迫)你拿 1986 的攻略在打 2016 年版的资料片。你不会拿 2005 的魔兽攻略打 2016 的魔兽副本,那你为什麽会拿 1986 的攻略在打 2016 的人生副本。
- 没人会出新手村后,瞬间就倾家荡产在村口买房子驻扎当 NPC
- 新手村旁边没有经验值,再正常不过。你要升级就得离开新手村。
- 换工作很正常。换工作通常是经验值能得到的变少了。不是公司升级太快就是你升级太快。通常是后者。
- 把钱投资在装备,让经验值更快速的升级是很划算的。
- lv 1-30 的钱都可以忽略不计,快点换装才是正常的。
- 要尊重自己的天赋,全力发展。天赋高的技能,可以让你收经验值与金钱更多。
- 不要选自己能累积低经验值的职业。
- 换大陆打怪很正常。
- 钱不重要,数值才重要。
- 攻略不是看的,而是练的。
- 在游戏裡面,正常人都不会期待把钱放在银行、房子裡面赚钱。开副本卖东西经验、钱才多。
- 游戏裡面,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副本,无聊到爆炸。BTW,那钱通常也不多。
- 浪费在新手村越多时间,人家只会质疑你根本不会玩游戏才龟在裡面而已。
重点是你在玩游戏时这些决策再正常不过,为什麽放在人生裡面人家就觉得你惊世骇俗?
======
我常听周遭的朋友抱怨他的人生好累。上班工作很不开心,学不到什麽东西,房贷压力很重,赚的钱又少。谈升级简直是奢望。
很羡慕我老是在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又能赚到钱,上班又开心,又能不断升级。而且很果决的都敢挑战各种事物。真是一个奇怪又幸运的人生玩家。
我们不妨可以往前翻卡坦岛的例子。
这不就像拿到只有砖木的玩家,一直想要使用麦矿点的打法(还是30年前过期的攻略),羡慕正在使用麦矿羊抽卡打法的玩家吗?
我朋友觉得我奇怪,我觉得他们才奇怪。明明现在是 2020 年。每个人却拿一个 1990 的攻略再打牌。
首先是不知道自己为什麽要念大学,随便念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接著觉得好像念硕士比较有前途,所以也不明所理的去念了一个硕士学位。然后出社会按照爸妈的期望,找了一个稳定但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在家附近买了一间房子,直接扛上20年房贷压断自己所有现金流。
最后没有钱,做什麽挑战升级都会觉得跟自己超遥远。
更关键的是。我们先不论攻略是否过期,当你拷贝其他人战略使用了不适合的打法时。
最后就会变成,一天的 16 个小时,有 8 小时在敷衍对抗周遭的环境,另外 7 个小时在按照 30 年前的旧攻略勉强挣扎。
你要如何升级呢?
在我写出第一本“打造超级大脑”的书之后,在路上遇到很多读者,他们最常问我怎麽有无限多的时间去以及这麽多脑洞去改造自己。
但是我在听了很多人对升级的抱怨以后,我才发现,大家其实最先需要改善的,不是学习技巧、思维技巧。而是先找到自己核心价值观、优势,才有办法找到正确的攻略本,并且有时间升级。。
二、如何快速升级: 换环境、增加时长¶
那麽接下来,我们又要如何快速升级呢?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核心优势与打法后。其实方法就相对简单。而且方法还简单到你想不到。
方法就是:
- 换生活、工作环境
- 交更好的朋友
然后把时间都压注在上面。
这方法听起来好像没什麽帮助。但你想想人的决策方自始至终只有一种是蒐集过去经验,然后在资料库裡面找到答案匹配。
那麽升级的策略方法怎麽会不是:不断与更多维度与更高维度的知识平均去提升思维?
如果你想听高级版的鸡汤名称,这两个方法就叫“提升见识”。
加入技术更强、知识流动性也更强的团队¶
提升见识最好的方法之一,我认为就是换工作。而且还有两个要素:
- 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
- 加入很强且高速发展的团队
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这点的重要无庸置疑。但为什麽要加入很强且高速发展的团队呢?现在不是网际网路发达。我在家乡一样可以自己练到很强阿?
曾经,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认为读书是很好的策略。而我的程式设计也是在网路上自学的。有幸活在这个时代,网际网路是很好的槓杆。透过网路与书籍自学,我一直庆幸在小岛上也能够提升自己。
但这却一直没有解答我心中的一个疑惑。透过网际网路,理论上能 access 到很多的资讯,理论上各国科技水准应该不会差太多。但为何硅谷的技术团队就是能把亚洲的团队远远甩在后头,看不见车尾灯。
这个问题,一直到了2012年,我第一次出国参加了外国的年会(旧金山的 Ruby 技术年会),才解答了。我在会上遇到了 Linkedin 的年轻工程师,虽然人家只在公司裡面待了一年半。但有一些技术领域,他显然认识比我自己完五年还要深。于是我非常好奇他们的工程师训练体系。
从聊天过程中,我发现硅谷的Ruby工程师,光是数量高达数千位,Linedkin 自己就有数百位。但是他们强悍的工程背景并不是从人数堆积起来的,而是靠工程师的高流动性。
常有某大神从A公司带来某架构,另一位大神从B公司带来某演算法。软体业是这样的,很多厉害的发明并不是拍脑门而来,而是基于模仿,一版一版地反覆运算上来。
硅谷的工程师够多也够强,机会也多。亚洲之所以技术上有很大的水准差距,归根究柢就是技术人才、挑战机会、流动性不够。
我当时在台湾创业,也是看著书创业,但一直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像鑽研错方向,非常想知道创业的正确打法。
我想我应该是卡在自学的关係。所以最后所幸乾脆将自己的公司加入了硅谷的公司,自己从创业者者转而在高速创业的公司裡面当技术高管,这一年的硅谷实战历练,果然直接让我的视野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才磨练出后来的增长骇客技术与创业商业视角。
居住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与整个城市一起协作¶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曾在《罗辑思维》的178集“只有改变才能看到未来”裡奉劝中国的家长,如果可以,就将小孩送到北京就读,即便学校本身不够好也无所谓。原因在于,小孩在北京读书,实质上是活在北京的生活圈裡,这样就足以升级。
对于考高考的家长,他只给一个建议:
家长应该考虑让孩子到城市裡上大学,而且最好是位在郊区的大学。这样孩子才能很快适应一线城市的生活,这是他读大学必须要收穫的一项成就(要修的一个学分),即便起初学的专业差一点也没关係。
因为他从张泉灵身上体察到一点:一个人想要进步,最好的方法绝对不是玩命地读书,不断地累积资讯和知识,而是让自己置身在一个更优渥的环境裡。
比如说在北京、上海,或深圳,核心地带的环境协作速度可以重塑你的生活感。你会因此熟悉如何高效协作,怎麽和人打交道,在你周遭的服务和产品怎样高速地反覆运算。你会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完成升级。
本来我对这种言论半信半疑。这一集拍摄于2016年7月14日,当时我刚搬去北京一个月。但是四年过后,不得不说,这四年的经历,却是我人生成长最迅速的一段经历。好像活过了 20 年一般。
现在已经出版的本书,都也是在那一段时间磨练总结的经历。我这四年,写的书有不同领域,算上出版没出版的都有八九本之谱。而且还没写够。
那麽为什麽会有这麽大的改变呢?
- 首先是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这裡是全中国的一级战场,最好的工作者都涌入这个城市,不管是要扎根落地,或者大赚一笔回乡。所以这裡的白领工作者,或者是蓝领工作者,都是敢拼敢想能力强的人。在这裡与他们当同事或朋友,很难不被他们的拼劲与街头智慧感染。
- 中国在 2016 年以后,电子支付非常发达。在网上,万物皆可交易。不只是用过的二手物品,甚至只要你想的到,合法不合法的都有人卖有人买。其中交易最密集的品项是时间,当我们讲时间时,其实指的是谘询、跑腿、代码、杂物。你可以跟人买时间,让他来帮你干。你也可以出售时间,帮人干。我从一个在台湾永远亲力亲为的创业者,完全转变成了一个用微信做生意交易时间的熟练者。而且在微信上完全用钱就搭建起一个陌生团队把项目干完。
- 另外,因为北京聚集了太多机会。因此只要敢谈敢提都会非常有机会。我本来是一个害羞的人。去了北京四年以后。从一头羊变成了一头狼。只要想要干成的目标,一定想方设法甚至绕个弯子干到,没有不可能。
- 因为每个人都在交易知识与服务,又遇到知识付费爆发期,于是这是我升级系统最高频的一段时间,想要上的课都可以报到。想要谘询的业务,只要价钱合适,都能找到大牛给你解答。
- 各国的影音平台如 Youtube、Bilibili 都有很多专业知识频道。光是消遣打发时间,就能无形之中,吸收到全然与出生地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与专业高度。
如果不是亲身住在这个城市裡面,很难用书本自练出这些价值观,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甚至学到“用钱交易时间”的这个概念。
升级越早越好、环境越挑战越好¶
我并不是说,想要提升见识一定要搬到北京去。而是说,如果想要升级自己的大脑。最好最快的方式并不是看书。而是浸淫到最适合自己核心打法的环境。然后高速学习平均他人并升级。
虽然,这是一本讲解改造思维的书。头两章我却花了非常大的篇幅,梳理了升级思维最基础的前提。
很大的一个是希望这本书的读者理解,你认为非常困难的思维升级。不是因为缺乏技巧。
而是你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而且也因为自己待在一个不适合的旧环境,使用不适合自己的旧攻略,与不会提升的旧朋友交往。
如此一来就很难上升到另外一个平流层去。
只要你理解到“自己固有的视角”、“周遭的环境”、“盲目拷贝他人战略”是自己升级的最大障蔽,你就有机会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