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将资料整理成能消化的资讯

现在,我们将介绍如何将衣柜中的衣服进行细分类,并制作一份易于回顾的笔记。

做出一份日后可以理解回顾的笔记

或许有些读者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制作笔记需要这么多步骤呢?

旧式抄笔记流程,不就是抄 -> 找,就收工完事了吗?现在为什么要搞那么多事?

这是因为使用旧式抄笔记法。其实问题一大堆,当初抄了老半天,整理的要死要活,几个月回去后还是看不懂。

那么,新式的这套方法,就没有类似问题吗?

还真没有。

或许读者看到这裡会觉得好像不太可能

但在继续之前,我想和大家谈谈大脑的运作方式,先从人类理解新事物的方法开始:

人类周遭的世界,几乎每个领域每件事物,都是由多个元素所构成。

所谓,“理解”在大脑中的作用机制,是先回去大脑裡挖掘有没有“元素”或“结构”相似的过去记忆,再试著与现有经验结合匹配运行看看。

当我们在脑袋裡面找不到类似的匹配物时,大脑会说“我不理解”。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一件新领域的事物。绝大多半的原因可能是:

l  “元素”是新的

l  或“结构”是新的。

而教学上的譬喻是对于“理解”这件事是极其有用的。因为譬喻往往是等于将眼前这件事物用你过去记忆曾出现的结构重新表示

就如同我们正在举的这个“笔记”折衣服的例子,对于“整理笔记”这件事,我们往往会觉得很麻烦也无从下手。

但以折衣服这件事的结构去譬喻,突然间这问题就好像被解开大半,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了。

大脑是否理解一件事物,只看这两件事是否成立:

  • 元素一致性
  • 结构一致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过后,捕捉一大堆资料之后,必须要将事物进行适当分解、重构以及整理。。方便大脑消化和理解。

学习就像是打猎

我再以另外一个打猎的例子解释“资讯消化”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把上课想像成是去野外裡猎野味,野外虽然有很多动物,但实际上要真的捕捉一支野猪或野兔真的是相当费劲的。

且即使我们真的在外面捕捉到一隻野猪,也不能直接生啃它。

我们需要先将野猪放血、拔毛、剁块。

  • 放血、拔毛,你可以想像是“笔记处理”。
  • 剁块是“简单分类”。

至少我们需要将肉剁成块状或切片,才能煮来吃嘛!

而我们吃肉的方式,多半也是肉片、肉丝,绞肉。很难是直接啃一支猪腿或啃一颗猪头对吧?

![[Pasted image 20230818131408.png]]

而且,如果这些肉吃不完,我们也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因为记忆就像肉类一样有保存期限。如果我们在杀猪后的几天内不进行处理和冷藏,肉就会腐坏,无法食用。

这样一来,读者们是否认为同时记录、整理并立即可以用来複习,之后也能迅速拿出来重複使用是合理的呢?

简直是天方夜谭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堂课裡面说,要做好笔记,必须经过:

纪录 -> 整理 -> 搜寻(取用)-> 应用

这一道过程。

对应的就是

打猎 -> 整理 -> 切片 -> 下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