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提升记录的速度与有效性

在开始进入场景之前,我们要先谈一点能够提升纪录速度与日后查找的小诀窍。

我们之前提到,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机器来取代我们的“笔记记录”工作。

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甚至可以使用机器来取代我们的“大脑储存”工作。

这是什麽意思呢?

我们人类的大脑之所有容易遗忘事情,是因为容量有限。而我们之所谓的“记忆”,并不是“资讯”本身,80% 都只是关于“资讯的索引”。

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去背上很多东西,甚至我们更要把这些东西放在可以很快调用的设备上。

一般人在笔记管理这个议题上,往往有个共同的困扰,就是需要过去这些笔记时,很难找得到或有效调用。

因此,我强烈建议将这些资料和资讯直接电子化成档案,例如放在Dropbox上,这样就可以随时存取。

然后进行简单的档案整理,就可以实现“一次写入,随处存取”的效果。

1. 将档案变成文字

一般来说,我们日常的载体有五大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资讯载体可以分为五大类:

  • (1) 文字
  • (2) 图片
  • (3) 书籍
  • (4) 声音档案
  • (5) 影像档案

通常,我会将文字、书籍和影像档案整理成文字档案。(而声音档案和影像档案则可以透过听译软体转换为文字)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现今的电脑内建搜索功能通常非常强大,只需输入关键字,便能轻鬆找到所需内容。将声音档案和影像档案转换为文字档案的好处更在于,能够节省回顾内容所需的精力,快速定位到所需部分,并且能够对段落资讯进行搜索。

2. 将档案变成照片

而我会将 (2)(3) 变成图片(照相起来),甚至在路上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刷 FB 看到一些有趣的文章,一样会用截图功能保存。

用符合大脑特性的方法建索引

为什麽要多做这两件事呢?因为大脑回忆事情的方法,通常只有这两种:

  • 按照日期
  • 按照关键字

一般来说,手机内保存的照片都是用日期排序。要找到前几天前几个月发生的资讯,往上滑几下就可以找到了。

而有了电脑的帮助,即使只记得一些简单的关键字,也能轻鬆地找回当初保存的大量信息。

使用这种方法,你实际上不需要使用特殊的笔记软件来做笔记。只需利用手机和电脑内建的功能(拍照、截图、文件搜寻),就能快速且轻鬆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五种场景模式

以下,我会基于上述这个概念,讲解各种场景的的不同笔记法。详细介绍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进行笔记,以达到高效且有效的效果。

为什麽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笔记方式呢?

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同”,导致需要的记录结构与方式也不同。

  • 随手记需要快速捕捉重要的想法和资讯
  • 上课笔记需要有组织性和完整性
  • 读书笔记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
  • 会议笔记需要快速捕捉与产生会议行动
  • 练功笔记需要目标和反思

选择适合的笔记方式和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理解内容,并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