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如何探索未知问题的答案¶
在对搜寻这个议题中,其实还分可以分成两个细项需求:
- 快速找到过去曾写下的笔记
- 对于想解决的问题,精准找到过去相关的笔记内容加以使用
1. 快速找到过去曾写下的笔记¶
在传统的纸笔与笔记方式裡面,要从层层叠叠的笔记中将想要的资讯挖掘出来,再运用基本上是相当困难的。
但经过前两章我的拆解示范之后,各位读者应该会有种“什麽,这问题就这麽简单,我怎麽当初会被困扰这麽久”的感觉。
因为只要读者按照 03-提取-将线索变成资料 提及的方法,将线索经过
- 格式处理(转换成手机、电脑容易搜寻)
- 档案是使用日期序列方式排列
- 档案使用关键字连结
- 储放在云端服务上(如 Dropbox, Evernote)
在现代资讯工具的辅助下,过去的笔记其实很容易就可以被透过“关键字”与“日期排序”轻鬆的被打捞出来。
2. 对于想解决的问题,精准找到过去相关的笔记内容加以使用¶
打捞笔记碎片的门槛被降低之后的进一步。我想各位读者更感兴趣的主题是:如何利用过去所累积的笔记资讯,去破解自己想解的问题,找到答案。
Step 1: 罗列问题¶
在一般情况,我们做笔记,面对的都是纪录已知的资讯,然后试著去整理出一些在结构上我们能够理解的资讯去做内化。
本章这个“搜寻”问题既简单也困难。因为对于已知解法的问题,提取笔记内容很简单。对于未知解法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过去笔记裡面可能会有答案,但光找到线索都很困难。
有时候,我们在做研究时,有时候想要研究的难题,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定义问题。所以根本不知道怎麽样找资料!
这牵扯到一件事,其实我们不仅需要对笔记进行整理,我们对问题也许也要进行整理!
只要问题定义不清,也没有被整理清理,就不可能找到后续的答案。
就像我们在研究笔记术这个问题一样。在此之前,我跟各位可能一样,过去买了很多笔记书,试著摘要重点。也写了很多重点。但是在笔记上遇到的问题,就始终没有被解答过:
- 笔记速度不够快,无法快速摘要重点。
- 笔记散落在不同的笔记软体中,寻找困难。
- 笔记整理困难,容易遗忘。
- 笔记之间的连结关係不明显。
- 笔记无法有效地应用和分享。
- 笔记容易遗失或无法快速找到。
- 笔记无法有效地整理和归纳。
- 笔记无法快速记忆和内化。
- 笔记无法有效地搜寻和提取资讯。
- 笔记无法有效地转化为行动。
- 笔记分类和标籤混乱,寻找困难。
- 笔记无法有效地记录和整合不同形式的资讯。
- 笔记无法快速摘要和理解。
- 笔记无法有效地连结和串联不同的知识点。
- 笔记无法快速找到相关的笔记知识。
- 笔记无法有效地整理和应用学习心得。
- 笔记无法快速抓住重点,尤其是跨领域学习。
- 笔记无法有效地拓展自身能力和领域。
- 笔记无法快速找到相关内容和解决问题。
- 笔记无法有效地记录和回顾个人成长和学习经验。
在本书,我们只是做了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就是把问题全部罗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类。找到笔记问题的五大关键字:“纪录、提取、整理、搜寻、应用”。
在一个一个问题深入探讨之后,许多相关问题竟然自己迎刃而解。
是不是很神奇?这是怎麽做到的?
Step2: 整理问题:整理节构再组织¶
在“研究”这个议题上,我认为绝大多数人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万物的答案,在书上、笔记上都有答案。只要搜索引擎够强大,我们一定挖掘的到答案。
这个答案可谓正确也不正确。
正确的是,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经验很多都有被保存下来。
不正确的是,我们要寻求答案的领域裡,这个问题的流程节点甚至还未被解开过,所以自然也没有答案。
如同本书的笔记术一样。谁想的到笔记关键流程最后可以变得如此简单呢?
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流程:把问题都记录下来、摊开陈列、切碎、抽取、再重新排序而已。
就如同我们对每篇“新资讯”(上课内容、书籍、外部文章)做的事情一模一样。
为什麽有这麽神奇的效果呢?
我想要向你介绍一个既老又新的笔记方法:“KJ 法”。看完 KJ 法的来龙去脉,可能你更清楚为什麽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实战创新方法:KJ 法¶
阅读过打造超人系列的读者,应该对于笔者上述举列的“纪录、整理、分类、排序、解决”的手法不陌生。我对于任何有挑战性的问题,都是这样操作的。
但是这套方法为什麽有效呢?
老实说,我当初自己也不清楚。我只是软体专案做的够多,而且软体专案往往有时间上(三个月内要做成一套超大系统)的达成压力。所以我发现了使用这道工序方法超快而已。
我在做软体时,往往因为用户需求很多,于是我们先都把这些需求记录下来。因为软体功能都有複杂相依性。在时程压力下,我们就会先设定假设有三个月时间,我们应该要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完成哪些要做的事。而且是得先从第三个月倒过来规划,不这样规划的话,很容易因为进度过度乐观而出包。
因为是倒过来规划的,于是我们每个月完工的节点与相关计画就非常明确。加上程式设计领域的特性。每一个工程要求都要有明确的输入与输出。于是我们会对于大目标、小目标、任务,都会切的非常细。
工程团队每天会对任务、小目标,进行施座、釐清、再排序、再串连、捨弃等等动作。
我只是把这套原先工程上我习惯的高速方法,后来搬到我的日常领域来解决各类的问题。
后来我在偶然看到一本 1968年日本出版的书“发想法”时,才意识到原来早就有人发明了非常先进的领域研究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 发想法》作者“川喜田二郎”发明的“KJ法”(使用他的姓名缩写而成)。
KJ 法的核心在于研究时,捕捉大量的想法和资讯,再进行分类和整合以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 脑力激盪(Brainstorming):在不批判的情况下提出大量想法。这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共同完成。
- 标识(Labeling):对上一步得到的想法进行分类归纳,生成标籤。重点是要找到共同点,归纳出主题。
- 整理(Arrangement):根据标籤将想法进行重组,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和脉络,进而获得新的视角和理解。
对问题的结构重新组织¶
在我的研究中,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中找到。只要够勤奋,答案一定就在那里等待被发现。
然而,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确实,历史上保存了很多有用的经验。但是,在我们需要寻找答案的领域中,有些问题的经验甚至还未被解开过,因此根本没有答案可供我们参考。
过去,我曾尝试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逆向法(详见《打造超人大脑》与《打造超人思维》),即先设定目标,再从各个散落的抱怨中逆向找出真正的症结,一一克服难题,再重新整理出一套更高效的解题顺序。
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捕捉到实现目标中间的所有障碍,并将它们转化为相对明确的问题。通过将问题粗略分类,并将其拆分成细节,将单一大问题拆分成足够细的小问题,细化到足以进行类比,并在一般领域中找到类似但明确的答案。然后,通过排列组合,找到更有效率的执行路径,从而创造出新的答案。
这套方法是我在无数个专案执行和知识粹炼的过程中逐渐归纳出来的。
三种科学:书斋科学、实验科学、野地科学¶
川喜田二郎在《 发想法》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这世界上所谓的“科学”,实质上还更细分为三种科学。
- 书斋科学
- 实验科学
- 野外科学
1. 书斋科学¶
什麽是书斋科学呢?
书斋科学指的是在书斋或研究室内进行理论推理和思考的科学,主要依靠阅读和推理,很少涉及实地调查或实验。
市面上很多头头是道的书籍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学者,读书所“整理”出来的。这些被整理出来的“学问”,有时候是正确的。但有时候是错误的。
因为这些学问严格来说,并不是被验证过的“事实”,而是“笔记”。很多时候,只是研究者自己发起一个问题,在书中粗暴的找到觉得还 OK 的主观答案,最后组织而成的读书笔记。
书斋科学的弊病是:
1. 重视并依赖先人或古代的文献和著作,对古典和传统的过度崇拜,,对后世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反应缓慢,容易导致学术上的守旧和保守。 2. 过度重视推理而忽视实践。书斋科学重视头脑中的理论推理,忽视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验证。最后导致空谈和背离现实,推论出的结论严重实际情况不符。
2. 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指的是依靠实验和观察验证理论和假设的科学。它起源于17世纪,典型的有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实验科学具有验证假设的实践性。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某个学术假设是不是真实可行,这也使得实验科学在社会上获得很高的信用。相比之下,书斋科学提出的看法由于难以验证其真实性,因此不一定会被社会信任。
实验科学的工作场所是实验室,更贴近实际应用。相比书斋科学主要在书斋进行理论探讨,实验科学可以通过实验设备和操作,观察假设指示的实际结果。
但实验科学并非没有缺点。
1. 实验科学过于依赖过去的文献资讯和理论框架。很多时候,实验的设计和执行都是基于现有理论和知识,容易局限于现有模式,忽视真实世界的複杂性。 2. 实验科学偏重分析和抽象,较少考虑具体环境因素。实验环境相对简单和控制,而真实世界往往很複杂,并不可避免会产生误差。如果过分依赖实验结果,可能会导致不适用于实际情况。而且有时候实验结果并无法複现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环境因素并不如实验室的单纯。可以说实验科学可能只对某一组控制变因能够产生出确定结果而已。
3. 野地科学¶
野外科学指的是在现实的野外环境中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它与实验科学相对应,实验科学通常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理论验证。相比而言,野外科学更注重在自然界观察获得的数据,并从中发现问题和得到啓发。
野外科学起源很早,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在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来认知周围的世界,这就属于一定程度的野外科学。随著科学知识的积累,野外科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例如地理学、人类学等。这些学科通过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来研究地区和族群现实的真相。
川喜田二郎所在的领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恰好无法用“书斋科学”或“实验科学”解决领域内想探究的问题。
因为这门领域的特点是
- *通常没有前书可以推论
- 也很难在实验室裡面重现结果(因为没有办法创造出无尘环境)
而这门科学最困难的甚至是,如何定义最初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社会科学。世界上大多数的领域,其实都面临著这样的动态挑战:
- * 什麽才是真正的问题?
- 我们又如何挖掘出真正的关键并解决
- 并且把关键点解开重新排序成为真正的概念方法
- 这些概念与方法还要是可重複可证伪且放诸四海皆准的
于是他才提出 KJ 法这样的解题方法:
![[Pasted image 20230818131622.png]]
先大量搜集资讯以及目前环境中浮现的问题,用索引卡片搜集起来,经过一定的整理、分类,对卡片上的问题,找到合理的流程与公式,最后一个一个攻破,找到更高效的答案后,整合在一起。
经过大量的淘洗之后,这样产出的最终结论甚至会颠覆原有领域直觉的答案。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打造超人笔记》之前,我想很多读者,可能一辈子都想像不到笔记是可以这样整理的,也必须这样整理:
- 原来我们大脑的原始设计,无论如何是无法应付一边纪录一边整理的。
- 原来我们花上许多功夫整理的笔记,很多时候,根本只是没有办法重新再利用的线索。
- 而我们每次整理笔记,从入门到放弃,是因为我们先归纳再总结,而不是先总结再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