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整理、标记、重新归纳、类比

看到这裡,各位读者应该会开始知道,这本书本身是怎麽淬鍊出来的?

我正是类似这样的方法 + 卡片笔记法 + 笔记软体 Logseq 做出来的。

当时,我原本试想开一个 Logseq 的读书会,分享软体的使用技巧。于是发放了一个读书会的问卷调查表单,结果没想到想参加的人,提出的问题,全部都不是针对这门工具的。而大家对于平常在做笔记上,有很多还没被解决的基础流程难题。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些问题,我自己也相当感兴趣最终答案。于是在收到这一百多个问题,我就先将问题进行清洗:一条一条贴进软体内,然后再为它们打上 TAG。

打过了一两轮 TAG 后,我发现这些问题,主要具拢在五大主题上:

  • 纪录
  • 提取
  • 整理
  • 搜寻
  • 应用

这五个类别下,有各自大概十数条难题。有些难题是我曾解过的,有些则是我没碰过但稍微搜寻一下,可能当今世界上答案已经存在的。

我试著将我能回答的问题,一一耐心整理完。一回头就发现,这裡面经过流程梳理后,笔记世界裡面 90%的问题差不多被就破解完了.....

不仅如此,为了整理出一份易于理解的读书会投影片。

所以我努力构思了一些较为形象的概念比喻:比如“用折衣服服比喻总结与归纳”、“用打猎切肉比喻资讯淘洗”、“用煮菜吃饭比喻资讯吸收”。

许多相关的细微解法,在比喻的领域流程“搬移”下。甚至也很轻鬆的被挖掘出来。

如果读者本身是研究者,若要进行一项新领域的挑战,或者要展开一项新领域、兴趣的挑战,不妨用这个新的“搜索”方法流程、整理你的问题、整理你的笔记看看。极有可能会产出令人惊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