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记录

许多人陷入无穷无尽的笔记循环中,是因为无法将“记录”与“整理”这两件事分开来处理。

1

更糟糕的是,一般市面上的笔记书籍有时会强化这种错误的观念。我自己也曾阅读过许多本笔记书,但基本上没有一本能够清楚地解释这一点。

我在这裡强调,若要强化自己的笔记功力,必须得反覆厘清以下这个概念:

纪录是纪录,整理是整理。

纪录是纪录,整理是整理。

纪录是纪录,整理是整理。

将这两件事情分开,是有效笔记的关键第一步。

因为从人类的大脑原始设计上来说,在天生本来就是完全无法做到“同时记录+整理”笔记的。

在《打造超人大脑 》与《打造超人学习 》这两本书中,我反覆的提及一个概念:

在我撰写的两本书《打造超人大脑》和《打造超人学习》中,我反覆强调一个概念:人类的大脑是单工型的中央处理器。不仅在接收资讯上有上限流速,而且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记住3-5件事情。

但是,回到上课抄笔记这件事情上,我们不但同时得暂记讲者提及的数个资讯,将之抄写在纸上。又同时间要捕捉到自己脑袋中产生几个想法。更同时要决定:要记录下哪些资讯(讲者观点 / 自己观点)。

这等于是一秒内几乎需要同时做出十几个决定。人类怎麽可能做得来呢?

我们之前认为同时记录和整理笔记是可行的,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科技的限制,让我们以为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学会一种更好的笔记方法,即分别记录和整理。

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对于人类来说,同时记录和整理在大脑机制的构造上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的。

人类的说话速度每分钟大约是250个单词,是打字速度的4倍,更是手写速度的10倍。听众根本无法跟上演讲者的说话速度进行手写记录。

而且,在听课这件事上,真正有意义的输出是什麽呢?是自己产生的见解,而不是演讲者的原始内容。

因此,我认为同时记录和整理笔记这件事根本上是人类作不到且没有意义的。

只有当我们放弃这种执念时,笔记功力才有可能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使用速度更快的工具或方式做纪录

我们对于同时进行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想法如此执著,主要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以下两点感到恐惧:

  • 担心遗漏重要的信息
  • 担心在课后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整理笔记,从而遗忘课堂上的内容

然而,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已经拥有许多工具来解决笔记记录的困扰。例如,录音机和录像机可以完整地记录老师的讲解,相机(甚至是手机相机)可以迅速捕捉投影幻灯片的内容。

此外,当前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例如中国的讯飞听见软件,该机器能够识别中文录音内容,准确率高达97%。

因此,在记录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将这项任务交给比我们更先进的机器来完成。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记录自己在课堂上产生的想法和见解上。

在记忆的有效时间之内做整理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即使我们记录了笔记,但以后可能没有时间去整理它们。或者当我们有时间整理时,我们对课堂上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进行有效的整理。

然而,我们可以採取一些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对信息进行整理和消化,那麽在一天之内,我们仍然可以回忆起大部分内容。但是在一周之内,我们会忘记至少一半以上的内容。两周后,我们几乎会完全忘记。

因此,在 1天、1 週、2週这几个时间点内进行初步的整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就能保留有效的信息,不会遗忘。

所谓的整理可以是用自己的话重讲一遍

儘管我们都知道及时整理笔记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对此非常害怕。他们认为整理笔记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

然而,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整理笔记分为“粗整理”和“细整理”两个阶段。

按照人脑的机制,当我们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上课内容时,这已经是一次“粗整理”。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将这些信息重新组织起来,并用对大脑有意义的结构来连接它们,然后通过口述将这些信息再次回放。

只要跑过这个流程一遍,大脑就会有印象。所以,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专心坐下来,重新组织自己手抄的笔记以及机器录制的音档语文档。但花个五分钟时间,但凭著印象重大致粗讲一遍你在上课瞭解到的东西,并不会很难吧?而且这通常还是下课时间可以立刻做的事,对吧?

而且,甚至我们还可以用点小技巧。将自己重新讲的内容,用手机的镜头对著自己录一遍(开直播对朋友讲一遍,效果更好。因为讲给朋友听会更有组织更有意图)。再将这份影片,用听译软体重新转录成文字。

所以,“记录与整理分开”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麽令人恐惧。用对方法,甚至还会比原先的流程轻鬆很多倍。

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纪录技巧

当然,我们需要笔记的场景并不仅限于上课。我们只是在“记录与整理”方面使用了上课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做笔记的情境。这些情境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工具和技巧可能各不相同,但基本的观念却是相似的。

而这些场景需要的解决方案、工具与技巧其实是“相当不同”的。

(但观念精神并没有相差太远)

以下我会就生活中 90% 的场景一一介绍破解它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