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整理、搜寻、应用
笔记,是人类获取和记录资讯的基石,无论在学习或工作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笔记的效率和成效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学生抄写课堂笔记,还是职场上记录会议内容,人们常常面临笔记杂乱、找不到重要资讯、或是灵感消失无踪等困难。
作为一名学习专家,我也曾经为这个问题困扰许久。我曾经试过许多不同的笔记方法和软体,从最早的手写笔记本,到后来的Word+资料夹,再到使用Evernote收集笔记,甚至尝试过心智图和卡片笔记法。
然而,这些方法和软体都无法完全解决我在笔记领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直到一个契机。当时的我正在研究一套现代笔记软体,并想举办功能读书会。在会前,我进行了一次意见调查。当时,原本我心中的假想,是大家会对这套这软体裡面一些细部好奇。
然而,在收到问卷的回馈后,我却相当意外。大家对于这套软体几乎没什麽疑问。大家所提出的问题,竟然多半是传统笔记方法所遇到的困境。
这让我意识到,在笔记流程上。过去似乎我们都有共同错误努力。
读书会总共收到了一百多个回应。
本来,这个读书会原意,是交流这套软体的功能。但在看完大家的问卷回馈后,我发现大家在这场读书会,更加想知道的是更底层的议题是:“究竟如何将笔记做好”?
读书会的方向完全错误。但这也让我从中窥见到一个惊天大秘密:笔记是我们在学习路上最常使用的工具,但在过去的教育中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做笔记。大家都是凭直觉在暴力作笔记。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重新梳理流程¶
那麽,我们共同的瓶颈点在哪裡呢?
我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了标记后,发现在这个领域中存在著十几种、二十几种、甚至更多不同类型的困扰。
我发现原来笔记界困扰大家的真正问题,并不是单纯“如何记录”以及“如何重新应用”。而是分为五大类,围绕著:纪录、整理、搜寻、应用、软体。
* 如何快速纪录? * 如何有效纪录? * 如何快速整理? * 如何有效整理? * 如何快速搜寻? * 如何有效搜寻? * 如何快速应用? * 如何有效应用? * 要用哪些方法、工具、软体做到上述这一切?
而且,五个关键字是以这样直观顺序排列的:
乍一看到这张新的流程图,读者可能觉得十分合理。
彷佛我们天生笔记的流程就应该是这样进行的。
但是为什麽我们还是在日常笔记纪录、整理上踢到铁板呢?
因为我们正常人,真正在做笔记时,并不是这样执行的。
现实世界的笔记术:同时纪录与整理¶
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笔记法,都在使用相同一个流程:
*同时纪录与整理*
同时“纪录+整理”这样的方法似乎合乎人类直觉。
但是这个方法,在后续实际操作上。特别是需要搜寻笔记内资讯时,却变得相当困难。
同时,若后续要将多本笔记的资讯整合在一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高效的笔记术:将记录与整理分开¶
同时纪录与整理似乎是一个很直观合理的笔记技巧。然而,在我对笔记学这门学问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这种方法其实非常违反人类大脑的运作原理。
怎麽说呢?
接下来,让我来慢慢解析一下人类大脑在上课时的思维过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
一般人的大脑是这样运作的:
首先,在上课时,人类接收到许多讲者提供的资讯和观点。
其次,基于这些资讯,你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诠释。
这时候,你的大脑会开始快速运作,产生大量的想法。
这时候,大脑面临一个决策问题:
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时,我们到底应该记录
- 讲者的观点?
- 自己的想法?
- 或者两者的结合?
这也恰恰是我们在做笔记时最容易面临的困境。
按下暂停键,平移时间轴¶
那麽,又要如何解开这个问题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将这些问题分开处理,不要同时处理,一个一个逐个解决。
比如,现在科技很发达,所以可以这样做:
在“记录讲者观点”这个动作上,使用录音笔、录影机、相机去记录资讯。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来不及抄”或“纪录的不仔细”的问题。
而后就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写下自己观点”。
光是按下暂停键,加入一点科技流程,就可以产生很大的改变。
在时限内整理複习¶
当然,只有前两者是不够的。因为没有经过整理且内化的内容。是无法留存在大脑之中的。
我通常的建议是,在初步抄写纪录后,后续得在时限内(大脑记忆的保鲜期限通常是回家当天,当週末,两周内)拨空,将“讲者观点”与“自己观点”两份资料,整理“写下综合观点”,再进行有效的吸收。
这才是执行一份有效“上课笔记”的完整流程。
学习术才是笔记术的核心¶
在从前,单看“笔记”这个议题,会以为“如何将资讯快速记下”才是重点。但我认为整个笔记术的核心,重点应该是后续的学会用笔记进行“学习”。
毕竟我们记笔记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学习”。
而笔记的存在,本就是是为了降低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大脑储存/处理资讯的压力。
第一:缓衝过滤外界大量的资讯,
第二:切成可以进入大脑的尺寸大小,让大脑可以在脑中梳理排序,在脑内搭成有效的记忆网路。
只是过去大家都在第一关就摔倒了。
就算侥倖能闯到第二关,也通常也会因为种种因素(耗时、费力、部分遗忘)而放弃。
所以我认为,有效的笔记术应该是
1. 瞭解原先目标:最终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学习效果 2. 清楚当中流程:而是重新瞭解资讯进到大脑需要五道流程:纪录 -> 提取 -> 整理 -> 搜寻 -> 应用 3. 用工具提升速度:合理利用现代工具辅助、降低大脑的储存与搜寻压力
最终达到笔记境界的终极理想:
- 能够快速的捕捉资讯
- 轻鬆的整理
- 后续能够快速搜寻到结果,实战应用。
- 利用同样的流程,可持续不断的增添新笔记,与过去自己研究的 SOP 、洞见整盒,做到可以彼此串连
- 逐步累积成自己的私有领域百科。
当然乍听之下,做起来似乎需要投入不少精力。一般人做得到吗?
我向你保证。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个新流程实际上是比过去轻鬆省力数倍,而且做起来比大家想像的要简单得多。
在之前的读书会上,不少成员在採用了这个新流程之后,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掌握了其要领,三天之内就深深著迷,成为了笔记狂魔。同时,他们也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宝库。
我出版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议题一直困扰著太多人。但“合理”的流程实际上非常简单和高效。我们没有理由不与更多人分享,造福更广大的读者。
解开整理无穷迴圈,记出有效又有用的笔记¶
我们在本节前段,点出了做出高效笔记的第一个关键作法:
放弃同时“纪录”与“整理”
现在,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以下几个流程步骤:
- 纪录
- 整理
- 搜寻
- 应用
- 软体
一步一步地探讨,我们将让你的笔记流程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效!
通过对这些流程的深入理解,你会发现自己在短短几天内就能逐渐变身成一位笔记达人。
(这张图等全书定稿之后会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