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当您阅读一本书时,笔记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常见读书笔记的形式有:
-
划线笔记:通过在书上划线或标记重点句子,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
在书上做笔记:在书的空白页或边缘做笔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
抄句子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在读书时遇到一些特别有启发性或重要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加上自己的注解和思考。
-
写读后感:阅读完一本书后,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心得。回顾和检视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究竟在阅读时,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记录笔记比较好呢?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这样武断的推论。
更准确地说,读书笔记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分类。
在《打造超人学习》的读书篇中,我介绍了一种阅读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把鑽研一个领域的书,分成三种阅读模式:
第一:筛读¶
许多人在读书时,常懊悔自己浪费时间买了难啃难读或非常水的错书。但我计算过,其实买错书非常正常。我自己实测的结果是,买到一本具备正确资讯(符合我们当前程度,且是自己认同且需要)的书,在书市上的机率最多也只有 50% 而已。
如果一开始就花了大笔力气去精读一本错的书,那岂不是把力气花的很冤枉吗?
所以在鑽研一门新领域时,要採取筛读 -> 略读 -> 精读的一个流程。
在第一轮筛读。只需要大致翻翻拿到的书籍。目的是找到这个领域重要的关键字、问题、论述。锁定一批书可以进行下一轮的“略读”
在略读过程中,再过滤出一两本真正够好的书,进行精读。
在略读时,我们粗略的画线即可。而在精读时,才要认真的去做笔记。
如何精读一本书¶
如何精读¶
那麽我们又要如何精读呢?
而且,就算是精读。实际上都有分两种模式:密度低的书与密度高的书,两者精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于资讯密度较低的书。我会採取类似极速读书法的阅读方式:
1. 先对这本书准备一些基本的问题。 2. 然后带著问题搜寻我要的答案 3. 将在书本中看的金句一一複制贴到数位笔记本之内 4. 看完之后再对金句逐一的打上 #tag 做点轻分类 5. 将这本书的金句搜集成一张该书的书籍金句笔记卡
而资讯密度较高的书,我就会反过来操作。
这类书籍,整本书上金句太多,一句一句複制贴上太累。于是我採取的方式是:
1. 一次将一整章书内容贴到数位笔记本内 2. 将不要的句子砍除 3. 将砍剩下的内容重新编排成我自己要的新结构 4. 将这本书当中出现的名词或概念,在笔记软体上整理成 “卡片” 5. 重複整理过去的卡片,利用名词相连,找到相关的资讯比对编删,重新组织出新的卡片、新的见解。
卡片笔记法¶
在精读模式的章节中,对于“将金句複制起来贴到笔记本裡”、“整理成卡片”、“打上 Tag”“用软体串连在一起”,读者听到这套模式可能听起来很惊奇,会觉得怎麽可以如此操作?
但这其实是一个几十年前就被发明的方法,只是当年没有软体,笔记方法的设计者,当年用的方式是土法炼钢的纸质索引卡片。
是的。这套方法就是最近十年开始“红”起来的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法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卢曼 Niklas Luhmann 所发明。他在 30 年多年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出版了 58 本著作与数以百计的论文,当中还横跨多个领域。
当时,他发明了一种卡片笔记法。他将有兴趣与搜集到的资讯,随时捕捉到卡片之上。等到这些资讯卡片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重新整理这些卡片,进行创作。这种卡片笔记法,成了他的高产秘密武器。
这个方法乍听之下很费工,很多人羡慕卢曼的高产,但很少人会实际去跟随这个流程,因为光想像流程就觉得很花时间。
但我自己在实测之后,才发现卢曼这种笔记方法,其实一点都不费工,反而非常科学与高效。只是一般人并不知道如何入门这套笔记方法。
卡片流程法在一边传统“记录”->“应用”的流程,複杂到无法想象。
但是卡片笔记法本身的思维在“纪录”->“整理”、“搜寻”->“应用”->“软体”用起来就像雷神之槌般威力无穷。
我曾经用这种方法搭配上现代最新的一套笔记软体 Logseq阅读了一套 1200 万字的美国经济学古书《Modern Business》。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写了两三千张知识卡片。
这些卡片不仅让我最后读透了古典经济学,从卡片的交叉词条中,我更从中发现了许多现代经济学中自相矛盾或虚幻的立论与假设。
我才领教到这套卡片笔记法威力之强大。后续研究各种艰深的探索性学问。我都使用这套方法。并且挖掘出很深的洞见。
作者注:
我们在目前的章节中,卡片笔记法暂时点到为止。
本书的讲述结构是帮助大家正确建立梳理资讯的流程和方法,唯有理解:“纪录”->“整理”、“搜寻”->“应用”->“软体”这套新流程思维,才挥得动这把槌子。
后续的章节我们将继续回来为大家讲述这套笔记法。